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今 日 上 虞


“蔡万盛水作坊”后人为崧厦霉千张历史正名

崧厦霉千张牌子出自清代光绪年间




记者 俞立青 通讯员 徐家林

翻开讲述崧厦霉千张历史的乡土教材,无一例外提到霉千张的祖师爷“蔡万盛水作坊”,其中还写到乾隆皇帝南游到绍兴时,品尝了上虞知县送来的崧厦霉千张后,在赞赏醇香无比、回味无穷之余,终因不能前往崧厦镇一游,遂留下了“霉千张好吃崧厦难到”之嗟叹。然而此说法却在崧厦老一辈的心里留下了一个疙瘩,因为记忆中光绪年间才有的霉千张怎会被乾隆皇帝尝到?就在多次寻访“蔡万盛水作坊”后人和当地多位长者后,崧厦霉千张的“身世”终被揭晓。

七月的一个午后,崧厦镇跃进桥社区一条逼仄的小街上散发着逼人的暑热,在当地老者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书本上“蔡万盛豆腐坊”的原址崧厦镇内史路48号。然而闻名遐迩的豆腐坊已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由“蔡万盛水作坊”创始人王绍荣的孙子王百昌经营的一家杂货小店。65岁的王百昌老人指着改建后的一间小屋如数家珍地说,“这就是我爷爷当年经营的豆腐坊,大概是光绪十几年时候开的,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83岁的朱文昌老人对霉千张也有一段记忆,“小时候常听王绍荣老人讲他如何发明霉千张的故事。”

在王百昌和当地几位老人的记忆里,崧厦霉千张就是由王绍荣在一次偶然发现中制作出来的。光绪初年,还只有17岁的王绍荣离开家乡嵊州到崧厦打工。由于肯吃苦,豆腐坊的老板将制作豆腐的工艺传给他,之后王绍荣和堂弟王绍品开了家“蔡万盛水作坊”。他们制作的千张、豆腐受到群众的好评,久而久之就传出了一句顺口溜:“崧厦好地方,有庙有祠堂,大街裕丰周恒昌,朝北药店仁寿堂……蔡万盛的豆腐坊”。

说起崧厦霉千张的来历,还要上溯到光绪20年的立秋时节。那一年秋老虎来势汹汹,正值崧厦镇的迎神大会,王绍荣制作了大批千张供应寺庙。由于量过多还有剩余,他只好用豆腐布盖住放在一边。第二天,他突然想到千张,连忙掀开布条,却发现千张已泛出黄点,还散发出一股霉味。但弃之可惜,王绍荣把这些千张切成一寸宽、三寸长的方条,并用稻草将之捆扎,送给邻居试吃,结果一试就试出了远近闻名的崧厦霉千张。从此,王绍荣的“蔡万盛水作坊”开始打出霉千张的牌子,而且将此工艺步步改进。其后儿子、孙子继承家业,继续经营水作坊,直到文革后“蔡万盛水作坊”在视野中消失。

“在我母亲口中,也听到霉千张就是从爷爷手里做出来的,所以霉千张到现在的‘年纪’并不大,大概也就110多岁吧!而乾隆皇帝品尝霉千张不过是个传说而已。”王百昌回忆说。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