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今 日 上 虞


开窗放入大江来

———慈溪市经济快速发展探秘(一)



记者 厉红祥

编者按:为借鉴外地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营造“创新创业年”、“优化环境年”活动良好舆论氛围, 5月9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新闻媒体的部分记者赴慈溪,对该市在创新创业和优化环境方面的做法、经验进行采访、取经,以期借它山之石,攻己之玉。《慈溪市经济快速发展探秘》共三篇,今天刊发第一篇——

多年前,慈溪人频频到上虞考察取经,并称上虞为“老大哥”。如今,这个崛起在盐碱地上的城市,已一跃成为全省县市中财政收入第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第五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2006年,慈溪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4.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全市102万人口的人均储蓄余额近3万元。

地处东海之滨、素有“唐涂宋地”之称的慈溪,既无矿资源,也无地缘优势,是什么促使这个曾经的穷乡僻壤变成家底殷实的经济大县呢?采访中积累的点滴素材拼接成一个清晰的答案:是宽松的政策环境,加之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使然。

“老百姓想干的事,你不要去阻拦。老百姓不想干的事,你不要去强迫。经验在哪里?办法在哪里?只要眼睛向下,都在老百姓手里。”“上靠天,下靠地。天,就是中央精神。地,就是基层实际。”这是上一任慈溪市委书记徐明夫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所写毕业论文《天地论》中的精彩片断。这些话听来似乎并不陌生,但联想到慈溪的发展实际,从他口里如此说出,却并不简单。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慈溪就开始实行国有、集体、乡镇、个私企业“四个轮子”一起转。90年代初又打破所有制界限,淡化企业“成分论”,以规模实力和发展潜力“论英雄”,并明确提出“五不限”,即不限经济成分、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范围、不限组织形式、不限从业人员,凡国家无明文规定禁止、限制的一律放开,个私企业与集体企业一视同仁、平等竞争。

这种善于把中央精神、国家法规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出通俗易懂,老百姓记得住、好操作的政策,就是“创造”。这样做似乎有风险,但完全符合中央精神,也使当地经济不失时机地得到了发展。慈溪市提出的“四轮齐驱”,就是在倡导“共同发展”。

为了便于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企业共同实施,慈溪市还提出了凝聚着改革政策的“三字经”:“先放开,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

这种宽松的制度环境给慈溪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体制的优势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放开了民众“千家万户办企业”的手脚。目前,慈溪市有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各类经济主体10多万户,平均不到4户就有一户经商办企业,形成了家电、轴承、轻纺等17个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全省继萧山之后第二个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县(市、区)。其中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家电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即将开通,慈溪市正面临着区域内外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将迎来了又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良机。在今年4月30日刚刚召开的慈溪市改革创新工作千人大会上,该市提出了“全市上下着力营造改革创新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的口号,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成了新时期慈溪人民不懈奋斗的新目标。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