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国 际 国 内


宁波大学教授

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


 

新华社杭州4月5日电 一年多来,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殿发不再把自己锁在课堂与科研中心,而是带着同事、学生,在当地农村东奔西跑搞新农村规划,被不少农民称为“现代徐霞客”。

“这是一个好的迹象,以前我们搞教学和科研只知低头拉车,不去考虑市场与社会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出校园,参与新农村建设。”宁波大学党委书记程刚说,“高校不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科、专业甚至教师都会被历史淘汰。”

院系与学科设置同地方经济发展脱钩、课程内容离实践太远、学生毕业因不符合市场需要找不到岗位……这是当前不少高校面临的一个头疼的难题,高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错位”。

宁波大学提出服务新农村建设以来,不少教师开始走进田间地头同农民打起交道。建筑设计院规划师张美亮领着师生,连续为20多个村庄量身定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许多人性化设计考虑到了农村的生活习惯与农民恋土情结,颇受农民欢迎。

在宁波大学建筑设计院,可以看到师生们对舟山市定海区等地方的几十个村庄的建设规划设计文案。张美亮说,以前从没想过按市场需求搞研究,现在新农村建设让抱着书本的师生们不再闭门造车,真正走出了“三尺书屋”。

“参与新农村建设后,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也在调整。拿教材来说,老教材就与新农村建设脱节很多。在规划上,我们过去给学生讲的都是城市规划,没有农村规划,学生们在搞农村规划时,只能照搬城市小区规划,可城乡毕竟不同的,城市有排污系统,农村怎么办?过去这些都是缺陷。”张美亮说。

现在张美亮和他的学生再也不必担心了,由宁波大学参与编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培训辅导材料》《乡镇工程建设管理干部培训教材》都在2006年底前完成,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现在,农村真正成了宁波大学不少师生们的“第二课堂”。在慈溪市匡堰镇徐家漕村,村民们说,宁波大学的教授与学生吃住在村里,根据当地民营企业多、居住与生产混杂的特点设计村庄规划,不但考虑到了简单生产的需要,而且还缩短了生活与生产污水处理的管道,减少了基础设施配套成本,为村里节约了开支。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