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地因人胜说东山

邹志方


由上虞市东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景荣先生主编的《历代名人咏东山》于近日面世,这是上虞市文化界和旅游界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是上虞市建设文化强市一项不应被忽视的收获。笔者有幸先睹为快,喜欣之余,有所感焉。

浙东“唐诗之路”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一项应该引起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这条诗路的黄金地段,东山与隔江相望的小江驿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景点。编者以东山为题,苦心孤诣,旁搜博取,集历代名人吟咏之作135篇,其中,收录宋代诗人之作55篇,占到全书的40.7%,尤为可贵,所感更深。

这说明,浙东“唐诗之路”虽然发迹于唐代,但由于名重海内,到了宋代,继续踏访者为数不少,使这条诗歌之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是吗?有从四川眉山来的苏轼;有从河南宋城(今商丘》来的张方平;有从江西南丰来的曾巩,临川来的王安石,德兴来的汪藻;有从福建尤溪来的朱熹,庐陵(今安吉)来的释绍嵩;有附近义务来的喻良能,湖州来的王应嶙、张侃,鄞县来的郑清之,本地诗人则有李光、陆游、杜思慕等等,或沿江东下,或舟车直达,棹声帆影,吟鞭游屐,兴来吟哦,欣然命笔,这是多么壮美的景象。

这说明,旖旎的东山风光不仅为唐代诗人所瞩目,而且在宋代诗人心眼里,依然焕发着特有的光彩。不妨欣赏一下他们由衷的赞美,林逋曰:“岩埋苍桂寒云重,寺隐丹枫夕照微。”(《游太康湖望东山》)丁渭曰:“梅岭笙歌上高处,孤猿幽鸟减清音。”(《游东山》)丁宝臣曰:“万树绿初染,群花红未然。阴岩犹贮雪,暖谷自生烟。妇汲溪头水,人耕草际田。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和永叔新晴独过东山》)陆游曰:“山横两眺暮云碧,江浸一天秋月明。林下有僧敲锡响,石边无客听棋声。”(《东山》)……有自然景,有社会景,无不令人陶醉。

这说明,由于东山业已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典故,宋代诗人因仰慕谢安而到东山探迹的不乏其人。试读朱熹《游会稽东山》诗:“江路经由数十四,无因到此为湖催。尝聆文靖曾游后,欲问蔷薇几度开?今日掣身推案去,暂时秉烛入山来。高僧不问谁家客,独对云轩自把怀。”此诗大概作于孝宗淳熙八年(1181)。诗人于八月被任命为提举浙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办理赈灾事宜。公事之余,秉烛而游东山。先游蔷薇洞,联想李白诗句;再独对白云轩,遥想谢安隐居之潇洒情怀;然后借此以调节自己心态,一种历史责任感便涌动于胸际。

这说明,宋代诗人仰慕东山,踏访东山,除了寻奇探胜,主要在于敬仰谢安其人。李光《东山》便着笔于此:“才贤国运每相关,出处公遭典午间。梦里铅华浑脉脉,萧中芳迹尚斑斑。始高霄汉鸿飞远,终惜云巢凤不还。好是南阳扶汉鼎,勋名千古仰东山。”诗人以“东山”为题,一力歌颂谢安之丰功伟绩,比之于汉末三国之诸葛亮。对谢安可悲之晚景深表同情:身处东晋、遭受司马氏集团猜忌。于中揭出历史上功臣见弃之规律,蕴含了自身被弃之隐情。可见谢安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

这说明,宋代诗人瞻仰谢安故宅所建之东山寺(一名国庆寺),油然而生的依然是怀念谢安之情,仅以陆游《国庆寺》诗为例:“岂少名山宇宙间,地因人胜说东山。江拖银练秋波淡,峰削芙蓉翠嶂环。别墅有棋莎缉缉,断碑无字藓斑斑。几更梵宇勋名在,不与蔷薇一样残。”开篇议论,意在表明东山因谢安而出名;接着写面对曹娥江、芙蓉峰,注目无字碑而遥想谢安下棋赌墅之韵事;最后表明,寺名虽屡有改更,故址都长存于世。为什么,因为后人不会忘记国家垂危时谢安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如此情思,是陆游自身爱国情思的外化。

宋代诗人踏访东山、兴感抒怀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宋代徜徉在这条诗路上的诗人也超过了唐代。绍兴旅游业的底蕴如此深厚,原因众多,但与这条浙东“唐诗之路”分不开,与宋代诗人继起而踏访分不开,与诗路上一个个景点分不开。当前,旅游业逐渐由观光向休闲转型,但无论如何,文化始终是浙东旅游的灵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历代名人咏东山》的出版,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尤应引起文化界和旅游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