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浅谈上虞民间吹打艺术的沿革

王水龙 陈同昌


上虞民间吹打乐源远流长。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为避唐尧父子丹朱之乱来到今上虞百官镇,文武百官随舜而至,故此地便名为百官。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通虞)乐,故曰上虞。“上虞”之名也由此而来。上虞民间吹打乐中有些曲牌至今古韵悠悠,不能说没有受远古时期这些文化娱乐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据《上虞县志》记载,早在汉代,孝女曹娥之父曹盱,即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每年端午,都有数不清的鼓手乐手在龙舟上尽情施展他们的才华。历年来在上虞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陶扁钟、汉六朝的埙,以及晋代青瓷谷仓上堆塑的人物群像可以看出,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有的击鼓,有的抚琴,有的吹箫或弹奏琵琶,还有表演舞蹈和杂技的,这些无疑都为上虞民间吹打乐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南宋时期,随着辽金占领北方,宋室被迫南渡,遂使杭州成了当时朝廷的都城,也使当时浙东一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间器乐伴随歌唱的活动已十分兴盛。歌曲演唱的繁荣,也推动了器乐的发展。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精于音律的周邦彦,以及张先、柳永、张炎等,都为民间器乐的演奏创作谱写了大量的词曲作品,由此及彼,上虞民间吹打乐也因此而繁盛,留传至今的不少曲牌,《疙瘩子》、《文武辕门》等,无论曲式和调式,都在那时有了一定的雏型。到了明代,是上虞民间吹打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上虞县志》有“嘉靖年间,民间多有迎神赛会之举,鼓吹、杂剧,备极兴盛”的记载,“备极兴盛”的程度是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吹打乐和吹打坐唱的戏曲班(俗称“十番班”)。民间的婚丧喜庆以及重大节日活动,肯定都有民间吹打乐的班子参与其中。

上虞民间吹打乐的门类繁多,形式各异,基本可分为大敲、小敲、细吹细敲等类别。

大敲俗称“大敲棚”,有龙船大敲和纱船大敲两种,均为旱地龙船。大敲吹打的乐曲篇幅较长,常由多个曲牌或段落按演奏时间的需要而取舍。大敲的乐器配置丰富,主要有五小锣(个锣、斗锣、尽锣、争锣、丈锣),四大锣(尽锣、争锣、文锣、冬锣),同时还配置板鼓、广板、小堂鼓、大堂鼓、碰铃、小钹等,吹管乐器有唢呐、号角、招军等。“大敲棚”一般都由二十至二十五人左右组成。《大敲起头》、《赶灯》、《游腔》、《调龙》、《水底鱼》等是大敲演奏的主要曲牌。

小敲又称“背敲”,其特点是小敲的锣和鼓分别挂放于雕刻精细、装束漂亮的架子上,由演奏者背着敲打。小敲的曲目与大敲有所相同,但又有它自己演奏的独有曲目,如《疙瘩子》、《水龙吟》、《花二场》等。小敲与大敲的乐曲编配有所不同,声部处理比大敲简单,演奏人员也少于大敲。小敲所用乐器一般是四吹六敲,即一对唢呐、一对招军及小锣、小钗、金钹、大钹、大锣、二锣等。

上虞吹打中的细吹细敲,俗称“打番”,又称“行宫”、“四吹四敲”。乐队中专设“鼓亭”一座,又称“十番棚”,或以“轩”的名称冠之,如梁湖镇玩石村的“十番棚”,即冠以“韶成轩”的雅名。“十番棚”朱轩绣轴,精致华丽,多有雕栏、绒球、流苏等装饰,既增加了热烈的气氛,也提高了观众的审美层次。以前,细吹细敲一般都在迎神赛会等重大节庆活动中才参与,如沥海镇过去农历九月十二二相公菩萨的生日,参与的细吹细敲的队伍有时多达十余支。细吹细敲的演奏人员阵容强大,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也更高。细吹细敲的乐器分类,打击乐有板鼓、扁鼓、京鼓、大鼓、板、木鱼、十面锣、小锣、小钹、大京钹等;吹管乐器有唢呐、竹笛、洞箫等;拉弦乐器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等;弹拨乐器有琵琶、月琴、大、小三弦等。

上虞民间吹打乐在长期孕育发展过程中,非常注意吸收和兼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戏曲的兴盛,昆曲、徽班、乱弹、滩簧等各类剧种以及曲艺说唱在各地城乡普遍演出,不少民间吹打乐手就与戏曲艺人相互交流、融合,从而推动促进了吹打乐曲的发展和提高。东关街道保一村吹打乐队的邬法胜师傅,已是当地邬氏吹打乐的第四代传人,演奏颇具专业水准,尤其是从徽班中学习借鉴的“京头场”锣鼓,无论板眼节奏,都称得上丝丝入扣,粗犷激越,振奋人心。

上虞丰惠镇的天庆观,是东汉被尊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的故居。魏伯阳修真潜默,笃好道术,所著《周易参同契》被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誉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或许就是受魏伯阳的影响(还缺乏充分的文字证据》,上虞吹打乐曲中道教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在1983年开始搜集整理民族民间器乐曲的过程中,各地都发现了不少道教音乐的曲谱,最后进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的曲谱多达12首,乃全省之冠。道教音乐的演奏俗称“道士班”,其实他们“不斋戒、不蟠发”、“不俗不道”,主要为丧葬祭祀服务,接受雇请,前去念经拜忏,唱诵奏乐,兼事坐唱戏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虞的民间吹打乐影响和哺育了一大批古今艺术名家。“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三国时期的虞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以他的一曲《广陵散》而名传千古。《广陵散》是一部史诗般的音乐作品,有《取韩》、《冲冠》、《烈妇》、《扬名》、《投剑》等四十一个小标题,全曲都表现了嵇康不畏权贵、刚正不阿,誓与当时司马氏集团斗争到底的精神。建国初期,几乎与苏南瞎子阿炳齐名的虞籍音乐家孙文明,为我国近现代的二胡演奏技法及二胡乐曲创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著名音乐家屠咸若(章镇南堡村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绍剧作曲家罗萍(长塘罗村人)、创作《西游记》主题歌的著名作曲家金复载(百官街道人),以及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梁湖人)等等,他们无不都曾受到家乡民间吹打乐的熏染而开始步入艺术殿堂。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上虞市文化主管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专门的班子,对全市512个村进行了走访调查,先后掌握了300多个民间吹打乐班子的状况,挖掘、抢救、整理了42首民间器乐曲、21首民歌和12个民舞,其中《文武辕门》、《花二场》、《流浪曲》等11首民间器乐曲和《太极练剑》等12首道教音乐曲谱分别被编入《中国民间器乐集成》。在普查过程中,先后在梁湖镇玩石村发现保存非常完好的“十番行牌”,同时在玩石村和曹娥街道蒿庄村、崧厦镇裕丰村发现了文革后幸存的背敲锣鼓和鼓架。玩石村的“十番行牌”在1992年全省民间艺术展览中,受到了行家的一致赞赏,并荣获民间艺术收藏奖。1997年,为了进一步发掘和推动上虞民间吹打乐艺术的发展,上虞市宣传和文化主管部门还组织了规模宏大的民间艺术踩脚活动,其中有22支乡镇(街道)的民间吹打乐队作了停点和行进间表演。同年,市文化主管部门又一次对全市民间吹打乐班子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普查和重点调查登记,对一些传统的优秀曲目进行了再搜集和再整理,在岭南乡发现了失传多年民间器乐曲珍藏本。文化部门还组织有关人员,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和创作了《上虞大敲》、《东山再起》、《庆丰收》、《欢腾曹娥江》、《稽山春晓》等一大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曲目。

盛世鼓乐,百花齐放。上虞民间吹打乐是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 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和自我参与意识的迅速提高,民间吹打乐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而被广泛重视和传承。1999年,上虞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吹打乐)和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吹打乐)。近几年来,全市有28个村被命名为绍兴市文化特色村,而在这28个文化特色村之中,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甚至几支民间吹打乐队。2000年,为了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使民间吹打乐艺术能在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文化主管部门还命名了崧厦镇裕丰村等10个村为全市的民间艺术之村。市文化馆划片包干,沟通了与每支民间吹打乐队业务联系的渠道。

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民间吹打乐艺术理应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