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走进“峰山道场”(2)

◎周易



“峰山道场”之兴盛,正是隋唐越州佛教兴盛时期。然而,因非取名寺院而是道场,故有人误将此“道”与彼“道”联系在了一起,其实不是。佛教是虔诚崇拜,望立地成佛;道教是虔诚炼丹,渴求成仙。佛教与道教弘扬佛法、传道之所,名称各不相同,佛教是寺院、道场,道教是宫、观、道院。佛教的道场,自可追溯至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炀帝皈依佛教改嘉祥寺为“道场”。这大约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出现“道场”两字,自此道场为佛地风行。

“峰山道场”,其与佛有缘,佛迹厚重,一定程度上,怕是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要知道,峰山在当年会稽东岳之西,是明州(现宁波)至越州的水陆中转码头。而翻阅隋唐时期地图,则可一眼看出会稽东岳至峰山路能直达。明州至越州水路有百官渡口,接近峰山。而天台国清寺至峰山,则可由剡溪经舜江(今曹娥江)亦能直达峰山。陆路骑马坐轿或行走均可,明州经驿亭驿站可直达百官渡口而至峰山,越州从郡治至峰山由古栈道直达。从山的本义出发,峰山自不能与普陀山、天台山相比,然而,其享尽地理之利,借交通之便,自佛缘广结,佛迹颀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诚乃此之谓也。

“峰山道场”,更多地呈现出淡泊和冷清,使得你在悠然和闲适里,清晰地触摸一种熟稔的亲切与平和,真切地体验一种至性的清趣和雅韵。假若有一天,你闯进缜密的雨幕里,倚在道场一隅,定定地张望法师浅浅诵经,低低敲木,你就会成为一条在历史和现实、在沉静和喧嚣里痴痴匍伏的鱼,以至突然对佛法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和理解,而这一切全是凭了一种心境的打造。

峰山有幸,幸在与佛有姻;与佛有姻,姻在与大师有缘。据《显戒论》、《显戒论缘起》记载:顺晓和尚居“镜湖(即现在的绍兴鉴湖)东岳峰山道场”。宋代以前,鉴湖区域东侧直抵峰山。东岳便是鉴湖东端之山,“峰山道场”是顺晓和尚修研佛理、传授佛法的地方。

说到顺晓和尚,便须提及日僧最澄。唐贞元廿年(公元804年),最澄和尚随第 12次遣唐使入唐至明州求法。先在明州景福律寺学习,后转赴台州临海,在天台山佛胧寺(属天台宗)学习。其时,天台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并与三论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和禅宗等一起,纷然蔚起。天台宗渊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而盛于唐。该宗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等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说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而其创始人则是身处陈隋之际的四祖智顗。智顗于南陈太建七年(公元562年)率弟子20余人居天台十年,故以“天台宗”名。该宗奉《法华经》为经典,以智顗所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依据,所以亦称为“法华宗”。该宗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日本僧人最澄到中国学习天台宗,回国后,被天皇封为“传教大师”,开创了日本天台宗,后天台宗在平安时代(公元784—1192年),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十三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此是后话,暂不赘述。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