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走马三晋

胡水夫


东太行,西吕梁;南中原,北塞外。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原文化和胡夷文化在这里碰撞,儒、释、道文化在这里交融,农耕文化和商贸文化在这里结合。无论是在麦苗青青的晋中平原,还是在枯草瑟瑟的晋北草场;无论是在晨钟暮鼓的五台净地,还是在升出斗进的平遥商城;无论是在曾经金戈铁马的雁门关外,还是在始终宁静安泰的晋祠内,映入人们眼帘的无不是古今、汉胡、农商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文化。三晋大地,承受得太多,积淀得太多,如一杯稠粘的琼浆玉液,让每一位匆匆而来的人都惊叹她的厚重,令每一个急急而过的人都陶醉她的博大。

感受艺术瑰宝——在云冈石窟

不知前人将古时的平城、云中改称大同的本意如何,这座城市的称谓同她的地理位置倒很是吻合。在山西雁门关外、晋冀蒙交界处,煤都大同已经走过了两千多个春秋,且始终是各民族聚居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地域,汉民族与北方鲜卑、女真等民族在这里逐渐实现了“大同”。然后,民族交融的痕迹似乎已很难寻觅,唯有其天高地阔的塞北风光、雄伟壮丽的重关叠嶂依然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慕名而来的游人。

当然,岁月肯定会在某些地方留下划痕,把历史的精彩通过各种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传送给后人。在大同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中,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明的艺术瑰宝,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类思想艺术的结晶带到了今天,且仍然熠熠生辉。依山而凿、气势恢宏的石窟,让每一位前来观赏的人从中嗅到了民族文化交融的气息,甚至听到了汉胡文化碰撞时的铿锵之声。

伫立在一尊尊造型各异、神态安详生动的佛像前,人们的心灵肯定会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大小250多个窟龛、5万余躯石雕,或高大、或细微,或庄严、或活泼,把公元5世纪鲜卑拓拨族的艺术造诣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可说是洛阳龙门石窟的直接“祖先”。北魏鲜卑人在进入中原前,就将自己的信仰通过艺术的形式永远地镌刻在了大同以西的武周山上。虽然云冈石窟内的石雕艺术因造刻时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同龙门石窟相比,这里的民族化气息似乎更加浓郁。印度佛教艺术、中亚佛教艺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思想艺术乃至中华文明在这融合得令人惊叹。栩栩如生的佛像中,无不透露着多种文化的印记,传送着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信息,见证着我国古代人民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同莫高窟较多的波斯艺术气息、龙门石窟更重的汉文化因素相比,云冈石窟确实风韵独特,让人领略到与众不同的艺术光华。看,那座据说是开凿者造型的石像,虽远非主佛那样高大,但其形态照样生动迷人,脸上的酒窝、随光线不同而变幻的笑容,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劳动者在自己劳动成果前的欢快心情尽情地展放了出来,使每一位前来观瞻的后人都被深深地感染,把观瞻者的心绪甚至引过了时空隧道、带到了雕刻现场。

艺术的感染力实在令人叹服。

沐浴佛教光芒——在五台台怀

五台山是“华北屋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3058米,因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而得名,这些都是去五台旅游而才了解到的。但五台山曾是八路军转战太行、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却是许多人早就知晓的,而它作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与四川峨嵋山、 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则更为国内外游人所向往。

五台山峰峦连绵,山岳交错,五台环抱中有一个千人小镇——台怀镇,是她的中心。深秋的五台山,树叶几乎落尽,山体的土色与树林的土色衬托出她的苍老与深沉。站在台怀镇上举目四眺,山顶的台地上、山坡的腰背间、山脚的盆底里,尽是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寺院,寺院的黄墙与山的土色融汇成一体,显得特别地和谐合一。整个台怀沉浸于浓重的佛教氛围中,这里的光、这里的风、这里的房屋树林、这里的人,无不携带了佛教文化的气息。

相传早在东汉永平年间,恒河的佛风便经京城洛阳北渡黄河而吹进了深处内陆的五台山。从此,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清净幽静的五台山中便响起了梵门的经声。虽遭“周武灭法”的打击,但五台佛教却生生不息,历代名僧荟萃、高德辈出。两千多年岁月更替,五台山吸纳了印度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精华,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各流派的宗教文化一次次地对撞、融合,终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并放射出眩人的佛教光芒。

早知道五台山供奉的是文殊菩萨,总认为她与普陀、九华等一样,以汉传佛教为主,更何况她更接近中原和北京,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更深。待到得台怀,却猛然发现山上竟会有这么多的喇嘛寺,竟会遇到这么多的身着黄袍的喇嘛,藏传佛教在五台竟有如此的兴盛!原来早在元代,藏传佛教便传入了五台山。至清代,统治者为怀柔蒙藏、稳固江山,更是在此大兴黄教(藏传佛教),还将十座青庙(汉传佛教属地)改为黄庙,将和尚改作喇嘛。从此,五台山上汉藏佛教比肩发展、诸宗竞秀,五台佛教的光芒呈现出纷繁多姿的色彩,更加迷人。

台怀镇上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藏式大白塔高大魁梧、造型优美;青庙之首显通寺古朴雄壮、香火繁盛;黄庙首府菩萨顶金碧辉煌、规模宏大;传说顺治皇帝出家的镇海寺青松掩映、绿水长流,寺院内外古木参天,好一处清凉之净地……

置身台怀,耳闻木鱼金磐之音,眼观庙宇佛塔之景,鼻嗅檀香沁脾之气,时刻让人沉醉于佛教文化的和谐气氛中,流连忘返。

穿越时空隧道——在太原晋祠

早就听人说过,到山西、到太原,不到晋祠等于什么都没到过,因为晋祠是晋阳古城乃至三晋文化的代表。可惜的是,这次我们的山西游安排,晋祠仅是一个临时添加的景点,游览观瞻的时间极短,根本容不得去咀嚼回味,在心中留下了些许憾意。

游完了红尘滚滚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导游说在太原城南风景秀美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有一处至今仍较为超脱清净的文物古迹晋祠。听导游一说,那些原本脸上都早已写满了旅途疲劳的人竟然眼睛一亮,出人意料地一致要求前去参观,以便让晋祠积淀深厚的儒、释、道文化清风吹去平遥等地惹来的浊风俗气。

傍晚的晋祠依然掩不住他的清风道骨。太原附近难得一见的青山绿水、苍郁挺拔的参天古树,使“山西小江南”名不虚传。历代修建的近百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展示出晋祠丰厚的文化集成,真不愧“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晋祠景清门门联)。可恨时间短促,无福细细品味祠内的“三绝”、“八景”、“三大国宝建筑”、“三大镌刻”、“三大名匾”等景观。但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形如卧龙的周柏就早已醉倒了众人,涤清了人们的心胸。

晋祠最初是奉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名唐叔虞祠,后因其建在晋水源头,故改称晋王祠,习惯简称为晋祠。祠内一株近3000年树龄的“周柏”至今仍默默地诉说着晋祠、晋阳、晋国的历史。“周柏”原来共有两株,一株在清道光年间痛遭砍伐。太原县训导王省山有诗《吊晋祠古柏》,其中几句云:“材大不逢时,偃蹇走岩畔。谁云千家恨,忽遭斧刃断。……青山无颜色,白日亦惨淡。”随后,幸存的一株周柏便将枝头倒向那株被砍的柏树一方,渐成今日之卧态,且在一枝干处露出一眼,常有泪涌出。游人至此,无不感怀,以手轻抚树眼,表示安慰。

离开“周柏”,怀古的心绪尚未平息,便又到了千年长流不息的晋水主源难老泉。在干旱少雨、地下水位普遍较低的山西,有这样一汪清澈恒温的泉水流出,实在令人惊奇。唐代李白惊叹“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整个山西农业以旱作为主,唯有在难老泉周围、晋水源头的两岸,可见到一垄垄的水田,给苍黄的三晋大地点缀上了一些翠绿和水灵。薄暮中,聆听难老泉的潺潺水声,倾刻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世俗的繁杂,返朴归真,回归于自然与永恒之中,犹如“庄周梦蝶”,难分历史和现实了。

走马三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三晋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让人品尝到了一席丰富的历史文化大餐,啮颊留香,回味无穷。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