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唐代的重阳诗

郭庆祥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又称“重九”。“重阳”一词,源于《易经》。《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称为“重阳”。重阳成为节日,有一个历史过程。它始于先秦,汉代已有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南朝时,有的还举家登高,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避祸。据民间传说,在汝南,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名叫桓景,他跑到深山拜一位得道的仙人费长房为师,学道修炼。有一年,汝南发生瘟疫,费长房关照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速回去告诉家人用茱萸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免祸。”桓景按照师父的嘱咐,飞速赶回家中,召集乡亲,把师父交代的方法告诉大家。到了九月九日,他带领乡亲们上山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终于使全村免去了一场灾难。此事传开人人效仿,历代相沿成习,从而使九月九日成了重阳节。到了唐代,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

唐代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是上山登高。每年重阳,人们兴致勃勃,上山登高。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俗话说:“登高望远。”刘兼上了高山之后,举目四望,感受到的是天地宇宙之宽。可见,登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使人目光远大。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这表明,登高还能赏菊,因为时值晚秋,山上菊花盛开。人们登上高山,欣赏秋野美景,乐而忘返,以致于拍手高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其游兴之浓,溢于言表。

唐代重阳节的习俗之二,是插茱萸。唐代著名诗人王维(700-761),有一首重阳诗,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王维在重阳节想到的是,他的山东兄弟这时候正插着茱萸上山登高,唯独少了他这个远离家乡之人。可见,插茱萸与登高,同为唐代重阳节的习俗。那么,茱萸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茱萸是一种芸香科植物,它有浓烈的香味,可入药,民间用它来去邪消灾。据《本草》记载:茱萸高木长叶,黄花绿子,丛簇枝上,味辛而苦。在唐代诗人的重阳诗中,可以见到插枝戴花的记载。上面提到的唐代诗人刘兼,在《重阳感怀》诗中,就有“戴花乘酒上高山”之句。他所戴的就是茱萸花。唐代诗人郑谷《重阳夜旅怀》诗中就有“强插黄花二三枝,还图一醉浸愁眉”之句。诗中所说的“黄花”,也是指茱萸花。

唐代重阳节日的习俗之三,是赏菊。唐代诗人司空图(837-908)赋诗《重阳》:“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重阳秋高气爽,菊花盛开,蝴蝶飞来,其赏菊之意似乎比人还要来得急切。不过时值晚秋,在赏菊时,不免有迟暮之感。这种迟暮之感,在上了年纪而又处于逆境的人中,尤为明显,唐代诗人高适的《重阳》诗,就表明了这一点:“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倚钭。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唐代重阳节日的习俗之四,是饮菊花酒。饮酒的方式,有宴饮和独酌两种。由于宴饮富于节日气氛,所以唐代诗人的重阳诗中,大多描写宴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有一首重阳诗,题为《重阳席上赋白菊》,就是描写重阳寓饮的。诗中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是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菊花多为金黄色,白菊较少,所以白居易在诗中说:“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赴宴时,白居易已是白发老翁,而当时出席重阳酒宴的,多为年轻人。所以他由白菊联想到白发,感慨地说:“还是今朝歌酒席,白发翁入少年场。”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所参与的酒宴,伴有歌唱,场面十分热闹。至于重阳独酌的,往往是孤单的异乡人。一谈到“独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在《月下独酌》中的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李白写的是“月下独酌”。若谈到重阳独酌,还得见识唐代诗人周贺在《重阳》诗中的如下诗句:“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