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上虞骄子——胡愈之

——写在乡贤胡愈之诞辰110周年之际

陈秋强


胡愈之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卓越的民主人士,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是新闻出版界的“全才”。曾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位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胡愈之既是上虞人民的骄傲,也是上虞源远流长的母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位杰出乡贤。

一、胡老是敕五堂台门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

1896年9月9日,胡老出生在上虞丰惠敕五堂后咫园的一间楼房里。敕五堂是一个大台门,位于丰惠古镇丰惠桥东南,西距南街102米,南临城横河约70米,整个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

相传,胡氏先祖五次受诏,都因不忍离开年迈双亲不愿做官而得名。台门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建筑群,分三层两进;第一层是门楼及左右一字形的平房六间,接着是宽阔的甬道分开的石板道地。两侧厢房东西各二排,每排是六间两层楼房。建筑中心是大厅,横阔三开间,纵深二丈八尺,大石板铺地,粗杉木作柱,宽敞宏亮,颇有气派。正中有隐门六扇,厅后为中大门,里面大厅与前厅一样宽;后面是三间正房,中间后堂有大门通后畈。

敕五堂台门始建于清初,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门联上“二百年祖宅,十一世书香”几个大字,昭示了台门主人是世代读书人家。大厅正中悬匾二块,一块为“敕五堂”,是乾隆时我市著名乡贤、文科状元梁国治所书。另一块黑底金字,十分醒目,上书“孝子”二字。东首有匾三块,前后依次为“文元”、“拔贡”、“节孝”。在前大门的门楼内也有二块匾,上书“中翰第”、“大夫第”字样。

敕五堂建筑本身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文化,在屋基周沿,专门挖掘了七口水井,对应天罡七星,它的实用价值在于便民防火。

胡老的祖父名仁耀,官至内阁中书、军机章京、铨叙御史,颇受在京大臣器重。他秉性孝顺,在京供职十年,不带家眷,让妻子留在家中侍奉老母。

胡老的父亲名庆皆,因为科举制度已废,留在本乡,是—位性格豪放、思想开朗、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的社会贤达;不但对自己的佣户减租减息,还创办孤老院、孤儿院,布施医药、棺木、衣裤,积谷赈饥,乐善好施。这位农村知识分子,还十分醉心教育,创办了上虞第一所新式学堂和第一所女校,和好友王佐等人创立了上虞第一所县立高等小学校。

胡老自幼生活在这样一座“书香旧内阁,嘉荫后咫园”的敕五堂台门内,从小在祖辈父辈的熏陶下,接受着“独坐防心,群居防口”等胡氏文化的侵染,潜移默化地确立了他的品德,塑造了他的人格。

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往往产生于童年。胡老13岁时,他就在台门里办起了当时在上虞县城唯一的一份报纸《家庭三日报》,后来又和弟弟胡仲持、堂弟胡伯恳、好友吴觉农办起了《家庭杂志》、《后咫园周报》。

审视胡老的人生足迹,他之所以后来到上海开创三明书店,到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直至成为我国新闻出版界中的一颗文化巨星,与他从小生活在敕五堂台门息息相关; 台门文化就是土壤,什么样的土壤就能长出什么样的庄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老正是敕五堂台门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二、胡老是千年古镇丰惠乳汁浇灌培育的栋梁之才

胡老出生地是上虞丰惠,丰惠是浙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始建于唐长庆二年,即公元822年,至解放后的1954年,一直是上虞县城,县治历史长达1100多年。

丰惠镇位于上虞市东南部,距现在的市区百官12公里,镇东属宁绍平原,镇西、镇南为丘陵地带或四明山延伸之余脉。镇上除西南陲有高68.5米的长者山外,其余地势平坦,海拔在8.5米以下。

丰惠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街巷通达,屋舍俨然。原来除敕五堂台门外,还有明代的一座状元台门,明清时期构建的进士台门、观察第、都宪第、登科门台等,就在敕五堂南面,坐落着结构严谨、古色古香的“后乐堂”,后乐堂主人范寿康,是著名的教育家,系胡老的挚友。

丰惠是名人辈出之地,东汉魏伯阳系“万古丹经王”,他所著述的《周易参同契》,是道教炼丹术最早的重要著作;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该书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美、苏、英等国的教科书、百科全书中均有提及;丰惠中学所在地便是昔日魏伯阳故居,观内有一八卦井,是魏氏炼丹水源,名曰金罍井;魏伯阳在凤鸣山炼丹,“丹成飞升”,成语“一人得道,仙及鸡犬”源出于此。

出丰惠西门,原有孟尝乡,现改名为通明乡,这里是东汉乡贤孟尝故乡。孟尝,东汉中叶名宦,曾经在广西合浦任太守。那里少谷物而海产珠宝。前任郡守贪婪无知,责人滥采,致使珠源告罄,市场萧条,民生艰难。孟尝到任后除弊兴利,珠业复兴,人民安裕。成语“合浦珠还”即记其事。为纪念这位廉官孟尝,合浦曾改名为“廉州”。

明嘉靖年间,上虞有四位著名乡贤,叶经、陈绍、谢瑜、徐学诗,先后冒死弹劾奸相严嵩,史称“上虞四谏”。县人在丰惠镇建“四谏祠”纪念。

丰惠通泽门外原来有一座“伍大夫庙”,是当地人民用来祭祀爱国英雄伍子胥的庙祠,胡老的祖父曾题诗抒怀:

“遗恨当年失越仇,荒祠转向越邦留。有鞭可僇君王骨,无剑能除佞幸头。十万师回江上雨,一支箫冷水边秋。胥门多少孤臣泪,卷作银浪万里流。”

胡老祖父的爱国深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语云:“立身成败在于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铸就非常重要,特别是青少年时代,之所以胡老后来的性格绵里藏针,行事以柔克刚,一度成为全国救国会的核心智囊人物,被人誉为文化界的“参谋长”,其中家乡儒学积极有为,道家淡泊恬静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在他的血液之中。他是汲取了千年古镇的文化精华成长的,是故乡乳汁培育浇灌的一位栋梁之才。

三、胡老是虞山舜水哺育成长的一位英杰

“美哉名区,秀美孕育,达人志士,史不绝书。”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徐致靖对胡老故乡上虞的赞美。史载:“舜避丹朱于此……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通“娱”)乐,故曰上虞。”4500余年来,上虞这片美丽富饶而又充满灵气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个个响彻神州的硕贤俊达;远古圣帝虞舜、唯物大儒王充、炼丹鼻祖魏伯阳、廉官孟尝、竹林贤士嵇康、一代名相谢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孝女曹娥、铁骨铮铮李光、史学大家章学诚等,先辈们以他们熠熠生辉的光辉人生,感天动地的伟大人格,为后人留下了上虞特有的人文特质。

据《上虞县志》记载:上虞民性素称敦厚,“习勤俭,安耕织,勤诵读,尊师长,廉耻为尚,气节相高。”上虞民谣曰:一等人忠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耘。耕读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早在东汉初年,王充在《论衡·自记篇》中已有“充,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的记载。到东晋,谢安隐居东山,专门设馆授课,悉心教诲谢家子侄,柳絮才女谢道韫便应运而生。同时代的祝英台,还女扮男装求学杭城,从而演绎了一曲旷世瞩目的爱情悲剧。至宋代,上虞正式建书院;南宋的月林书院;元代的泳泽书院;明代的南山书院、承泽书院、经正书院、稽东书院等,都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自宋至清,上虞考取进士达293名、状元7名。宋代西溪湖赵良坡一门三代五进士,一度成为江南士林中的一段佳话。

胡老出生在文脉绵绵、名人辈出的上虞,青少年时期大都又在家乡渡过,使他的性格、爱好到日常生活的细节,都受到了上虞母土文化的侵润。可以说它是土生土长的上虞“特产”,包括他难以更改的乡音。

人称胡老是新闻出版界的“全才”,首先是指他学识渊博,基础厚实;对有关业务拿得起,做得好,既有记者编辑“万有文章”式的丰富学识,又有口若悬河、应对如流、妙笔生花、能言善辨的才能。这些优势当然是胡老后天努力的结果,但与上虞耕读文化渊源也是息息相关。

胡老于1933年在革命遭到严重挫折的低潮时期,毅然加入了共产党,成了一位中共特科秘密党员,表明了为党准备牺牲一切的高度觉悟。在他的人生中,既不怕敌人的无声手枪,又不怕来自其它方面对他的无理指控,堪称革命的硬骨头,被夏衍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其实这与胡老血液里流淌着上虞乡贤的文化基因有关。

胡愈之先生是一位从上虞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光辉业绩为上虞人民争了光,是上虞人民值得自豪的一位杰出乡贤。今年九月九日,正是乡贤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特写此文,以示深切怀念。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