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西塘

吕云祥


汽车徐徐行驶,穿越在“小桥、流水、飞红”的江南景色里,披田野间的风,挂大自然的画,往西塘而去。

有朋友说,去江南水乡最好是坐船去。此话不假,我也曾有过类似体验,那真是很有诗情画意的啊。雇定一只船,从容不迫地坐进去,看船帆触摸着蓝天白云,船橹亲昵着碧波绿水,慢慢摇去。摇到目的地,停在桥旁,船主喊道:“到了、到了!”。从青石砌成的河埠头上岸,有依依河柳迎着。上河埠、踏石桥、穿弄堂,水乡古镇的容貌次第映入眼帘,印入脑海。这样的闲游才是真游,才有情趣,才算雅致。然而,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交通工具也只能选择快节奏的汽车了,哪里还有乘船漫游那样的闲情逸致呢?这次到嘉善亦不例外,只能忙中偷闲驱车西塘观览古镇了。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中,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古镇。古宅里弄间,住民依然生活其中,原汁原味的江南风貌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是啊,古镇越千年,但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年了。相传此镇原名斜塘,它的得名在“水”,1000多年前,有两条河水斜势流到这里汇合,于是“斜塘”之名问世了。但又据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带兵来到这里,开凿市河,河名就叫胥塘,镇也与此同名。也有人说,因为西北面的几条河流都汇集到南北贯穿的市河胥塘里,又加“胥”、“西”同音,故改名西塘。

西塘的郁郁风味在哪里呢?我看就在古桥、在廊棚、在弄堂。而我对西塘最感兴趣的就是经历过千年风雨的条条弄堂了,据说全镇有古弄122条,超出百米长的有5条,其中尤以石皮弄、迷弄等最为著名。这些弄堂孕育过许多古今名人,仅明清两代的427年间,从这些弄堂里走出去的进士、举人有50人。那青石板铺就的弄堂所营造的风情,既是小镇千百年的岁月印记,又是一代一代小镇人的生活见证,更是古镇有史以来的文化积淀。古镇的弄堂是自然形成的,一家一户之间的狭窄通道,自然而然地成为各具风姿的条条弄堂。它们虽然形状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是窄窄的。由于这些弄堂太窄小了,从弄堂仰起脸向上看,类同“坐井观天”的原理,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片天空,这片窄窄的天空,还时时被弄堂两边屋顶上的“天草”所遮挡,因而灿烂的阳光似乎不能顺利甚至无法进入,致使青石铺就的弄堂地板一年四季凉爽爽的,湿漉漉的。而且,尽管铺得天衣无缝,青石的边缝之间还会有绿色而勇敢的青苔冒出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若要观赏青苔,也不必去刘郎的“陋室”,到西塘的弄堂里来即可了。

当然,西塘既为水乡,桥和廊也是她的特色。由于古代商贸旅行往来主要靠水路,为了方便,有的人家开始在沿河的街面建起了屋顶,后家家效仿,连成一片廊棚,成为西塘古镇的“千米长廊”。廊棚能避风、挡雨、遮阳,悠悠长廊,既和街面店铺相连,又与街河流水平行。我走在长廊上,不时见到街河之上的座座古桥。西塘朋友说,这里水网交织,河流纵横,大大小小的河港把不足2平方公里的古镇切割成10多小块,15座石桥踞卧其上,又把这10多个小块连成一体。走在长廊向外侧闲望,西塘的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水是那么的清。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里,随着水波而动、而舞、而徘徊。走在长廊上向内侧注视,但见西塘家家户户青瓦白墙,木栅花窗,门前是小街,街旁是河港,门后有小河,河上泊画船,河岸栽杨柳。河水脉脉,杨柳袅袅,小船悠悠,小桥依依,真是诗情多多,画意浓浓!

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古镇的弄堂。没有弄堂,寻访古镇很是不便。有了这条条弄堂,可以随意在古镇走动,它是古镇的血脉,古镇的经纬。这122条弄堂,即使是最幽深悠长的那几条弄堂,它的一头总通向河港、河埠,抑或河桥,另一头呢,自然是连接悠悠廊棚了。其实这些弄堂,犹如放大了的根根丝线,将古镇珍珠般的个个景点诸如石桥、石驳岸、石板路、古宅、古店、廊棚串联起来,显现出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风貌,形成了古镇西塘“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说的诗意一点,条条弄堂仿佛是根根优雅的琴弦,弹奏出优美的古镇雅韵。

我们那天探访西塘古镇,主要也是在弄堂里“穿梭”,弄堂的夏风是凉凉的、爽爽的,景致是淡淡的、朗朗的,弄堂口,每每有客栈,有茶店。我们看到有的游客坐在茶店歇脚,桌上放着清茗,摆着茶食,悠闲地享受着古镇的俗趣和人生的另面。至于在弄堂口碰到几个光彩照人的美女,那更有古典之美了。走在弄堂口的美女才是最美的,有美女出入的弄堂才是更妙的。不过现在的女子装饰不同以前了,她们在或晴或雨的弄堂中行走,再也不会像从前女子那样撑着油纸伞挡风、挡雨、挡阳了,再也不会穿着旗袍吸人眼神了。然而,有美女的弄堂总是风姿绰约,韵味浓浓。

靠弄堂串联着的古镇有如此之妙,难怪文人雅士“近悦远来”。据传在一个欲雨未雨、烟雨迷蒙的秋天,李白泛舟西塘,悠闲地品尝着西塘的善酿、菰菜、莼羹、鲈鱼,望着潺潺碧水、点点渔舟,听着软软吴音、款款笑语,大诗人酒醉了,情更醉了。我想除了泛舟、饮酒、吟诗,大诗人也一定走过西塘的弄堂,因为他曾给当时弄堂口的一家酒楼题写了“精工善酿酒”。
从此,西塘老酒不但名声远播,而且西塘人至今也都喜欢喝酒。我们在弄堂口看到他们或坐在廊棚下,或坐在天井里,悠闲地喝着。他们那“嘬”着菜、“咪”着酒、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样子,令人想起“此儿从不思长安”的古画所表达的“满足现状”的意境来。

当然,说是“满足现状”,我绝不是说他们不思进取。相反,西塘人的争先意识是很强的,《浙江日报》曾报道,他们以科学技术为抓手,确立了“经营古镇”和“科学发展”两大基本理念,以“跳出旅游办旅游”为开发方针,加速形成与上海等大都市相呼应的功能性“三产发展区”,努力构筑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服务业新格局。如此一来,我想他们的“弄堂文化”一定会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而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