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故乡上浦与越窑青瓷

王雨波


上浦位于曹娥江中游偏上之处,浦是江滨之意,故称上浦。

笔者故乡上浦镇四峰村庙基湾自然村。

(一)

上浦文化底蕴深厚。传说,舜就诞生在这里的舜母山上。据清代上虞县志载:此山原名“握簦山”(簦是竹制的雨具),舜的母亲在这里上山时突然遇雨,而却又值临产,只好撑着“簦”生舜。舜出生时有彩虹荡漾于野。好像是在恭迎这位贤人,至今这山下面就有一个自然村名为虹养(现属上浦镇东山村)。所以上浦是舜文化的起源。东晋右太傅谢安曾隐居上浦东山,以他的盛名聚集了许恂、孙绰、支遁、王羲之一班人“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在“东山高卧”时,留下许多诗文墨宝,“东山再起”又闻名中外,由此“东山文化”成了“唐诗之路”的著名驿站。

上浦又是闻名中外的“陶瓷之路”的源头。

本文着重阐述青瓷之乡——上浦镇。

(二)

火,让人类告别了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火,给人类开启了崭新的天幕。熊熊燃烧的烈火,激发起人类的灵魂。于是,当精气、血脉融和一起的刹那间,虞舜大地上伴随着文明之光的陶器便应运而生。

如同物种的进化一样,陶器也在漫长的时轮中嬗变。当人们发现陶器固有的缺憾以后,瓷器文化的胚芽便在制陶业的土壤中徐徐萌动。随着釉的发明,伴以烧成温度、焙烧气氛、胎釉收缩技术的娴熟,瓷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横亘在浙江东北部,其时,越国稳固,杭州湾南岸便成了原始瓷的中心产地。至东汉中晚期,从原始瓷蹒跚走来的成熟瓷器终于在浙江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成功出现。

位于曹娥江中游地区的上浦镇成了铸造青瓷的集聚点。

小仙坛青瓷古窑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因农田灌溉而发现许多瓷片,引来了考古学家。经县、地省考古学家发掘发现的“小仙坛古窑址”,这群古窑址共有37处。因窑群的中心有座小仙庙,为古时的祭坛,故名“小仙坛古窑址”。这座古窑址发掘后轰动了全球,改写了世界青瓷历史,很快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升格为“国保”级。而这古窑址就在上浦镇四峰村石浦自然村。

另一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寺前古窑址。这座古窑址,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转引《万历志》广教条载:“广教寺在县西南三十里置官窑三十六所。有宫院故址,宋开宝辛未有僧筑庵山下,为陶人所畴,吴越领华州节铖钱椎治创建为寺,名保安、治平,丙午殿今额。俗仍呼窑寺。”这是一座上虞境内惟一有明确记载五代——北宋时期烧造贡窑的青瓷窑址。而这座窑址就在上浦镇东山村窑寺前自然村。

2005年,“小仙坛古窑址”文管员董新民发现大园坪有一种与小仙坛古窑出土不同的许多瓷片,经上报,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岳明研究员为主的考古学家发掘发现:这一古窑址的研究价值不亚于“小仙坛古窑址”,就其研究价值看,相信不久也会列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座“大园坪古窑址”距离“小仙坛古窑址”仅200余米,也在上浦镇四峰村的石浦自然村。

又据1974年发掘小仙坛古窑址后,绍兴地区、上虞县曾组织联合调查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原上浦公社20个生产大队(即行政村)34个自然村中,竟有19个行政村也有大小不等的古窑址(仅一个村空白),行政单位撤、扩、并后原联江公社并入上浦镇,而联江的三国龙窑也是赫赫有名的。从上浦镇几个青瓷古窑址出土的物件看,质量上乘,可称极品,是上浦先人们留下的青瓷国宝。

(三)

走进上虞博物馆青瓷陈列室,你会看到一件西晋青瓷佛寺罐。在这罐上装饰着一组舞蹈胡俑,他们的头部用一个模子印成,而身体的其余部分则捏塑成各种姿态,或抖擞击鼓,或翩然起舞,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窑寺前古窑址主要是官窑,生产的产品是“贡瓷”。有史料记载的是吴越领华州节铖钱椎治创建的。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据史书记载,钱亻叔在位几年里进贡的越瓷总数达十四万件之多。越瓷生产的碗,陆羽《茶经》则评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刑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若刑瓷类银,越瓷类玉,刑不如越,一也。若刑瓷类雪,则越瓷类冰,刑不如越,二也。刑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刑不如越,三也。”这是对越瓷极高的褒奖。

2005年大园坪古窑址出土的两只碗,“温润如玉,晶莹似冰”。据省文管所沈岳明研究员介绍,瓷的质感和烧制水平等均超过了小仙坛古窑青瓷,几乎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有可能是官窑,烧造“贡品”的。

对青瓷贡品的质量要求,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主管烧造瓷器的大臣向他询问拟烧瓷器的颜色,柴荣挥笔批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遗憾的是,由于柴荣在位时间短,是个短命皇帝及其他原因,这“雨过天青”除了给人无边无际的想象以外,没有留下半点实质性的东西。但是,柴荣的审美倾向在他身后的两宋皇帝得到了继续和光大。

(四)

上虞上浦镇生产的青瓷,历代诗人、词人有许多赞美的诗词。

与唐诗同时兴盛的越窑理所当然地成为诗人词人的讴歌对象。唐朝大诗人李白赞誉越窑青瓷的产品质量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唐代诗人徐有诗有诗云:“振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光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喷。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哪堪中十分。”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山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隐居在会稽的诗人方干《李户曹小妓天得善击越器以曲成章》诗云:“越器敲来曲调成,腕头匀滑自轻清。随风摇曳有余韵,测水浅深多泛声。尽漏叮当相续滴,寒蝉计会一时鸣。若教进上梨园去,众乐无由更擅名”。南朝谢惠连在《雪赋》中写道:“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历朝诗人词人赞越窑青瓷之诗词,当可辑成厚厚数册,这里选其代表作转引以铭青瓷产品高雅可贵。

(五)

上虞是“陶瓷之路”的源头,上浦则是源头的一埠,或集合点。

古时交通主要是水路。曹娥江中上游水路:一是运河,大运河南端在上虞蒿坝清水闸,这是曹娥江中游通向运河一坝(离上浦仅五公里),入坝后直通大运河,陶瓷可运向全国各地;上虞又是海口,曹娥江直通大海,运输陶瓷的船只入海后就能漂洋过海至世界各地。

当青瓷出落得楚楚动人的时候,它终于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跨越古代东西方的一条友谊纽带,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之路誉为“陶瓷之路”。1976年和1977年,在朝鲜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中国元代沉船,其中陶瓷器计6463件,青瓷占一半以上。远在埃及的开罗郊外福斯塔遗址,发掘出从唐到清的陶瓷片,达22000多片,最多的是越窑青瓷。著名的土耳托普卡珀宫博物馆收藏的有8000多件中国陶瓷,最显眼的就是越窑青瓷。

上虞上浦是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的“唐诗之路”驿站的重要一店,又是实物陶器青瓷行销世界的“陶瓷之路”的源头一埠。改革开放后历年有江西景德镇、浙西龙泉及全国各地窑工前来上虞上浦“小仙坛古窑址”及“窑寺前古窑址”拜祭穆素等古代窑匠祖先。2005年春天先后来窑寺前古窑址的六名窑工大都是由原甲仗村村长梁尧根接待的,日本客人也来采访拜祭窑寺前古窑址,也有梁尧根接待,并招待了午餐。

这是历史留给上虞人民、上浦人民的璀璨的瓷文化魁宝,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注:2006年6月6日据媒体报道:“小仙坛古窑址”经国务院批准,已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上虞市实现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零”的突破,“小仙坛古窑址”成为国宝。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