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苏轼游东山咏谢安

郭庆祥


上虞境内的东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无数游人。这其中,就有北宋文豪、著名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苏轼(1036——1101)游览东山的时间,是在熙宁六年(1073)夏秋。他在游览东山时,想到谢安的一生,尤其是谢安建功立业前后的情况,感慨万千,赋诗《游东西岩》,并在诗题下注明:“即谢安东山也”。苏轼这首游东山咏谢安的诗,共二十四句,可分前后两段。

前一段,是诗的前十二句:“谢公含雅量,世运属艰难。况复情所钟,感概萃中年。正赖丝与竹,陶写有余欢。尝恐儿辈觉,坐令高趣阑。独携飘缈人,来上东西山。放怀事物外,徙倚弄林泉。”这一段,是叙述和描写谢安之所以隐居东山的原因和谢安在东山隐居期间的生活情况。苏轼认为,谢安之所以隐居东山,有两个原因:一是世运艰难,二是情有所钟。说“世运艰难”是因为就当时的局势而言,东晋外有强敌,内部不和。谢氏家族是一个望门大族,谢安才高志大,而才高难用,志大遭妒。鉴于这种情况,含有雅量的谢安,为避免与“儿辈”们 (指那些心怀妒意的朝中小人)作无谓的纠缠,只好隐居东山,静观其变。说“情有所钟”是因为谢安钟情山水、歌舞,而东山正是满足这些雅好的合适场所。苏轼诗中所说的“独携飘缈人,来上东西山”,指的就是谢安携歌舞妓上东山。早在英宗治平元年(1064),苏轼曾写诗《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在第一首中就谈到隐居东山的谢安,说:“吾闻东山傅,置酒携燕婉。富贵未能忘,声色聊自遣。”诗中所说的“燕婉”,与他在《游东西岩》诗中所说的“飘缈人”,指的都是歌舞妓。

后一段,是诗的后十二句:“一旦功业成,管、蔡复流言。慷慨桓野王,哀歌和清弹。挽须起流涕,始知使君贤。意长日月促,卧病已辛酸。恸哭西州门,往驾那复还。空余行乐处,古木昏苍烟。”这一段,是叙述和描写谢安“东山再起”之后,功成身退,“雅志未就”的情况。诗中所说的“功业”,指的是谢安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为“苍生”(黎民百姓)而“东山再起”之后所建立的丰功伟业。桓温死后,谢安执政(担任宰相)。他对内采取“镇之以和静”的治国方略,使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氛;对外,则加强军事防御,抵抗外敌入侵。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大军南下,江东大震,谢安临危不惧,谈笑自若,使名将谢玄率军奋力抗击,取得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之后,谢安又乘前秦国崩溃之际,使名将谢玄率军北伐,于次年(384)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这样,既保护了晋室江山,又使黎民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就这样,谢安在“东山再起”之后,施展其才智谋略,实现其宏图大志,成就了丰功伟业,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功臣。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管、蔡流言复起。为了长治久安,他忍辱负重,深谋远虑,在人事上巧作安排,让桓石虔(小名“野王”)等三桓据三州,“彼此无怨,各得所任。”谢安自己则以“哀歌和清弹”解闷,他决心功成身退,上疏逊位,打算在“镇新城”之后“尽室而行”,回会稽东山隐居。苏轼为谢安的这些事迹所感动,他“挽须起流涕,始识使君贤”,认识到谢安的确是一位贤相。太元十年(385),正当谢安“造泛海之装”欲“自江道还东”之际,却因身患重病,不得不改变计划,回到都城。当车入西州门,谢安怅然有失,终于病逝,享年六十六岁。由于谢安“雅志未就”(回东山隐居的计划未能实现),苏轼面对东山表示惋惜,所以在诗的最后说:“空余行乐处,古木昏苍烟。”

苏轼的《游东西岩》这首诗,是继唐代大诗人李白之后,赋咏谢安的杰作。在这首诗中,苏轼着力叙述和描写东晋贤相谢安建功立业前后的情况,从中显示出谢公的雅量、雅致,使人对谢安的气度、爱好和精神风貌有一个活生生的了解。在这首诗中,对于东山的景色,描写不多,只用“来上东西山”,“徒倚弄林泉”和“空余行乐处,古木昏苍烟”等寥寥数语,话虽不多,但安排有序,恰到好处。诗中以谢安的活动和事迹为主线,略示东山的自然风貌,使人获得一种动态的美感。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