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祝》拍摄前后

蔡德亿


1952年春,华东军政委员会宣传部长夏衍组织一批文艺界专家,到上虞考察祝英台故乡,确定了离原上虞县城3公里的祝家庄为祝英台故乡。从此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上有“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这一段唱词。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海越剧团的袁雪芬、范瑞娟进京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这场戏。观摩大会后,毛泽东同志指示,要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彩色电影。

当时西方有些国家的国际舆论,对新中国抱有敌意,在文化方面,攻击“共产党的中国压制文化发展,只会搞些军事题材的宣传品。”中央领导决定拍摄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说明我们国家有经典的爱情片,也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夏衍等同志根据中央指示,决定拍好这部彩色电影戏曲片,但是困难较多,一无技术, 二少资金, 1952年底,《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拍摄,参加拍摄人员非常激动,当时一部黑白电影投资20万元,彩色电影投资要翻一番,尽管财政紧张,还是投入了拍摄。

当时苏联专家也泼冷水,明确地对拍摄的负责人说: “你们要拍彩色电影,再过3个五年计划再说,现在拍好黑白片就行了。”因为灯光、药水等方面条件不成熟,越剧团演员一面在电影厂拍摄,一面看电影厂工作人员拿着小瓶子药水做实验, 一个镜头拍十几次,演的情绪都没有了。因为是手工印刷,灯光不稳定,色彩不稳定,只好暂停拍。

这时行家们对能不能拍成彩色片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研究结果问题出在从苏联进口的两盏阿克炭精灯上,彩色电影必须光源充足,而这两只灯一闪一闪,总在眨眼,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电影厂准备改拍黑白片。袁雪芬专门找到了当时的宣传部长夏衍,请他到电影棚看看,夏衍到了电影制片厂,从镜头里看到彩色画面很明丽,找了原来一闪一闪的原因是把两盏阿克炭精灯倒装了。于是夏衍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再次决定拍好彩色电影片。为了解决灯光问题,连上海防空用的探照灯也借到了摄影棚,支持拍彩色电影。

1953年夏天非常热,许多天都是38摄氏度,加上那么多灯照着,每天演出十几个小时,演完后,脸部会肿一圈,范瑞娟的眼睛受不了灯光刺激,肿成葡萄那么大,袁雪芬发作了十二指肠溃疡。

经过11个月的努力,到1953年底,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胜利完成。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审查样片,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全国各地普遍放映,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纪录。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200多名外国记者被这陌生而优秀的文化所吸引,赞扬新中国建国不久,就能拍出这样美丽的爱情彩色片。

1955年,上虞已建有人民大会堂,有了电影放映队, 《梁山伯与祝英台》多次放映,因是第一部彩色越剧片,各乡村观众纷纷赶来,场场爆满,欢迎“祝英台”返回她的故乡。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