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择业贵在务实

辰晔


前些天,有几位大学毕业生家长找到我。谈到择业的问题,便哀怨声声。他们告诉我,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可毕业后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面对对口专业的自由就业职场出现“僧多粥少”、供过于求的境况,只能望洋兴叹!

上述几位家长的担忧,也反映了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心情可以理解,但哀怨大可不必。其实,要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能按自己的专业安排就业,确乎没有可能。

上述问题,涉及到一个端正就业指导思想的问题,一个正确地进行自我设计的问题。想起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说过:“我认为大学毕业生从事任何职业工作都是对口的,问题是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对口’。大学四年只是通才教育,只能学到最基本的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方法。大学期间,是不可能培养出专家来的。一个专家的成长,从大学毕业至少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拼搏15至20年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自不能把求职与就业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围。

何况,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也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环境的变化,随着自己的努力,从前非专业的短处可以成为长处,从前非专业的缺陷可以成为优势。任何不幸、失败与损失,都可以成为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只是,我们要努力去做,而不能放弃希望,怨天尤人。SAP公司CEO孔翰宁上大学读的是物理专业,但他的经历让他相信,只要敬业和用心,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他常对人说:“我所做的工作都是自己认为不擅长的工作,但我不怕困难,最终把这个工作做好了。”香港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厦大毕业后,留校任过教,后又挈妇将雏,跨过罗湖桥,去了香港。在电视中做主持人,亦非他的专业特长。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拥有的是“变音国语”、臃肿身材、长相平凡、年过半百。他凭什么还能红、还能火?凭两个字:经历。杨锦麟读报的“魂魄”,在于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这50多年来在底层苦过、在上层混过、在内地呆过、在香港漂过的人生经历。

不必说大学毕业生,一些农民兄弟照样也在不对口专业上有所成就。一批又一批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浙江农民,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义无反顾地走四方、闯天下。“浙江村”、“温州街”遍布天南海北,哪里有市场那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那里就有市场,甚至还大胆走出国门、闯荡国际。浙江农民的闯荡实践告诉我们:处处有岗,处处是岗。

记起学设计出身的香港导演王家卫回答大学生“如何看待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时,他幽默地说:“朱元璋开始当和尚,最后成了皇帝。”颇耐人寻味。对口与否,并非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自己所学的专业,取决于自己后天的努力适应。如果树立了这个观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求职的路子就会无限宽广。自然,自己也就掌握了自我设计的主动权了。

据报道,目前美国的大学生中至少有35%的人从事着不需要大学学历的工作,没有人背后议论和鄙视。只有那些能干活而不干活的人,伸手要救济金,才被认为是懒汉,被人瞧不起。在那里,每天都有“下岗”的,每天都有“上岗”的。他们说得很直截了当:“什么是岗?能挣到钱的地方就是岗。”“能挣到钱的地方就是岗”,这一观点至少在务实性方面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最近,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选择。正视这些变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务实的择业观,这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应尽职责。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