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历史的足音

代陈荣力《流浪的二胡》序

程乃珊


一口气读完了《流浪的二胡》。

喜欢作者的文字,不仅因为我们是同乡(我的外祖父母祖籍浙江上虞)因而对他笔下所述的故乡风情典故十分熟谙亲切,更因为他的行文用词有点“老派”,似已有好久未看到如此“老派”的散文。我这里的“老派”,全然没半点迂腐守旧的意思,说得白一点,就是他的行文风格十分中国,恰如那委婉深幽的二胡之声,悠扬顿挫,欲去还回。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那么我则认为,二胡之音,恰如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足音。花开花落,日出日暮,在诗书礼乐交织成的五千年故国的舞榭歌台中,二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声部。它的音色很质朴,很草根,带着浓厚的江南水乡农业社会的残光余额,承载的是一部沉甸甸的中华历史。难怪,它的声音怎么听,都是一腔凄美!

所以,要听得懂二胡的演奏,必要有那么点人生阅历的。同样的,能体会《流浪的二胡》的神韵,也必为人到中年,与共和国一起经历过苦难又迎来春天的读者。这里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如细听一曲喁喁细语般的二胡的倾诉!

说真的,当着卡拉OK、萨斯风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生活,连江南小镇的小院后巷都难幸免时,我们的汉字,也饱受来自网络语地方语港台语乃至英日韩等外来语的影响,冒现出许多新的我们不认识的汉语新词汇。今天我们暂且不在这里就此现象作什么讨论,生活本身是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蜕变升华……幸好,我们还能听到那时隐时现的二胡声。当今日大多数人因生活节奏的加剧而越来越显功利,连阅读也只沦为单一的获取讯息的工具时,《流浪的二胡》那细腻精致的文字所自成的一个袖珍的汉字美学世界,令我们可以重拾那曾经的阅读的享受。

作者陈荣力不属大家,写的又是最无商业操作“价值”的散文——既不能改成电视连续剧又无任何时尚元素可以炒卖,他却全然不理,自顾在家乡故国的乌蓬台门、雨巷石桥、谷场茶肆间,倾听着历史的足音。看得出,他的心态很宁静,很中国,很江南。在宽厚的言语后面,显出广纳各方文化的旷朗。正如王国维说的: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他又是执着的。这令他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萨克斯的梦呓中,仍不迷失“回家”的心路。那激起的情怀被焙孕成一缕活色生香的神采,在二胡丝弦中悠悠流出,有如那刚刚脱离母体的奶汁,满溢着生命最原始的鲜和和沁香。

文如其人,作者陈荣力是公务员,一点没有官场上不少见的拿腔拿调。他温文尔雅,低调内敛,恰如江南园林特有的那种秀气和精致。正如他所领悟的:“……流浪是一种忍耐一种坚韧,—种奋进一种抗争,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而鲜活的姿态是永远不能消解的……”所以他才没有成为一个行政化的文人。

《流浪的二胡》,实在是一本很值得向青少年推荐的爱国读物。或者一开始不一定就能理解,却有如倒啖甘蔗,渐入佳境。

中国人从来最难开口的,就是一个“爱”字。事实上,一份沉甸甸的真情,往往总是深深埋在心底而不会轻易像唱山歌那样时时挂在嘴边的。作者的字里行间,让我们实实在在触觉到他对亲人老友、家乡故国的深深热爱。一个人只有爱看得见的家人朋友,才会爱比较虚幻的人民,只有爱实实在在的故土家园,才会爱广漠的国家。《流浪的二胡》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份真诚的爱国情怀。

(《流浪的二胡》陈荣力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