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茶乡茶事今胜昔

刘祖香


被誉为“当代茶圣”吴觉农的故乡——上虞,历来是江南著名的产茶区,浙江第四大河流——曹娥江穿境而过,虞山舜水,碧波荡漾,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境内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广布翠绿欲滴、经冬不凋的茶园,因此一向被人们称为茶叶金三角,其产茶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晋代,上虞人民、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中已经十分盛行品茶论茶了。因成语“东山再起”而闻名于世的晋代名相、上虞著名乡贤谢安曾一度隐居曹娥江畔之东山,与当时不少著名士人如王羲之、孙绰等交往甚密,常常在一起品茶论诗,以茶会友。一次途经吴兴,太守陆纳招待这位卫将军,吩咐置清茶果品以待。可是陆纳的侄子陆亻叔擅自摆上酒肉佳肴,谢安闻之,严厉谴责,拒不赴宴。事后陆纳处置了侄子,打了四十大棍,并责问道:“你既不能为叔父争光,为什么还要来玷污我以茶代酒的清名呢?”其爱茶、品茶、重茶的品性可见一般。

据史料记载,唐代茶神陆羽当年撰写《茶经》时曾泛舟舜江,考察茶事作为素材;唐代日本国天台宗初祖最澄大师西渡中国,在上虞丰山道场灌顶受法后,携带茶种回国广为种植,日本茶叶文明之源自此开始;到了明代,茶叶事业在上虞更为发扬光大,当时有“上虞后山茶”、“凤鸣茶”著称于世,曾作为宫廷的专用茶进贡,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明末清初思想家、浙东大儒黄宗羲来上虞探亲时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凤鸣山茶》,其诗曰:

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顶,出市都争谷雨前。

两篓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

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

自宋代开始,公元1083年,朝廷为了系统地掌握茶叶专利,专门设置了“茶马司”的机构,专司茶事,这一官职,一直沿用到明代,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茶叶生产的发展。在这期间,上虞地区的茶商利用曹娥江便捷的水上交通,先后在江畔的章家埠等集镇设立了茶栈、茶庄21家。其中一位金姓茶商,还指派水客向周边的嵊县、新昌等茶产地收购茶叶,集中于茶栈精致拼配后,首家试运到钱塘茶庄销售,开拓了上虞茶叶外销的先河。

在这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酽酽的茶叶馨香之中,“当代茶圣”吴觉农便应运而生了。

1922年秋,吴觉农先生从日本留学毕业回国后,于次年集资3000元,选址家乡上虞南部四明山的泰岳寺试办实验茶场。茶场初具规模后,先生还在附近的岭南石塘庙建一凉亭向行人供应茶水,柱子上刻一对联,妙趣横生:

“山景妙,水更好,入亭一息无烦恼。

来也匆,去亦忙,饮茶二杯各西东。”

解放后,1957年,先生嘱我建议当地政府筹建上虞茶场,以重现上虞茶叶之辉煌。后经县农林部门多次协商,择定虞南章镇林岙的十里长山为基地,报请中共上虞县委批准,于1958年4月创办了国营上虞茶场和上虞茶叶技术学校。在艰辛的创办过程中,吴师多次亲临现场考察指导,提出建议意见,中国茶叶研究所与上虞茶场共同协作,开展茶叶品种、栽培、施肥、加工等专项课题研究,为全国的茶叶生产和栽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当时曾在上虞茶场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茶叶生产现场会议,极大地促进了上虞的茶叶事业。

经过几年的培育、壮大和数代茶人的艰苦努力,上虞的茶叶事业又迎来了新的春天。解放初期,上虞茶叶的产量只有3500担,茶园面积还不到10000亩,到现在全市茶园面积已达48000亩,年产量在70000担左右,其中各档名茶就占25%以上,生产的“觉农舜毫”、“龙浦仙毫”等品牌茶叶多次获全国金奖,驰名国内外茶叶市场,声誉卓著。

茶叶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和消费品位的提高,于是以品茶、休闲为主的茶庄纷纷亮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2000年冒出全市第一家规模型茶庄紫云阁茶庄至今,短短的6年时间,全市已涌现出了大大小小三、四十家茶庄,其中紫云阁茶庄、颐和茶庄、古越轩茶楼、茗泉茶庄等规模型茶庄都是既有品味、又有韵味,已成为众多市民休闲、品茗、娱乐、养性的好地方。

日前,笔者偶而看到其中一家茶庄的门口挂有一幅著名书法家梦石先生写的对联,曰: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观此对联,令我眼睛为之一亮,心情为之一畅。酒能醉人,茶亦醉人,两醉境界有天壤之别,花能香我,书亦香我,两香品味更是高下立现。现代都市人、现代文明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定位什么样的生活品位,这幅对联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