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从教师“高考”不及格说起

东山行


京城一重点中学日前做了一次测试,该校所有40岁以下的高中教师限时做一套所教学科的高考试题。结果,约10%的应考教师竟然没有及格,其中好几位只得到 40多分(按百分制算)。有教育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并不只存在于一所示范高中。

部分教师“高考”不及格,或许有着种种原因,但有一点是明摆着的:教师掌握的知识尚有缺陷,还有空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无论“不足”抑或“困惑”,其实多少与一些教师平日忽视读书学习有关。

一些教师之所以忽视读书,大多是出于不屑读的心理。总认为,自己有高学历,经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自己掌握的知识,亦足够教学生的了,又何必再去读书。殊不知,而今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的年代,教师若不读书就意味着要落伍,就意味着要被淘汰。况且,教师要给学生喝“新鲜水”,自己就得“长流水”。“长流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常读书。

读书虽不能替代教书,但教书自须读书。有位物理教师讲“磁”一课时,插入了这样的内容:“知道为什么给你们讲磁?过去105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研究磁的。现在很多有关磁的问题还没解决,譬如……谁都有可能发现新的磁现象,得诺贝尔奖。”这些话,或许考试完全用不到,但这样的引导、传授,学生会一辈子忘不了,事实上,这不就是教师授课的目的吗?做这样的教师,又怎能不读书呢?又怎能说读书与教书无涉呢?

而况,学科与学科之间,看似没有多大关联,其实各种书籍包含的知识是相互交融的。今天每个学科都被细化为众多分支,不同学科间沟通连接的渠道仍然是存在的。因此,要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缺乏哪方面的知识都不行,所以,要多读各类书籍,精通各门学问,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例如,文史哲揭示了精神文化的精髓与走向,数理化展现了物质的构造原理与运动变化形式,它们都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的,是相通的,因而相互间的知识链接不能隔断。教师若能多读书,对相关知识、相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后辅导,岂不事半功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己必须成为创新型人才。想起美国芝加哥大学有道入学试题:“请为一个电视节目撰写企划书,内容必须提及一出德国歌剧、费米(一位物理学家)的私人教授、梵高断了的耳朵。”这样的试题,自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但读书自是基础,想一想吧,假若不知道德国歌剧、费米及其私人教授,不知道梵高及其断了的耳朵,又怎么写企划书?又怎么将上述内容有机“集成”起来?一旦失却了这个基础,创新不也是空中楼阁吗?我们的教师不妨扪心自问:我平日读书的面宽广吗?我能动笔做好这道题吗?

读书之于教师教书的意义,其实毋庸赘言。透过一些教师“不屑读”的表面,其背后作祟的该是浮躁之心,或许有的教师会说忙,无暇读书。是的,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突出的今天,要说教师不忙,那是不公平的。但忙亦并非一点空间都没有了,否则,又何以理解有的教师平日里还有打扑克、上饭馆、喝茶、聊天的时间?适当的放松、调节,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笔者只是希望教师们能够腾出一点时间让位给读书。

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1点钟的工作。每天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约读11万页书。10万页书可以使一个人成为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1点钟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教师们自己选择。

或许,读书很枯燥很单调很寂寞,远比不上搓麻将、下舞池那样潇洒。但亦未必,读书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读,关键看你是否投入了真心真情。书籍就是这般有情有义,它亦懂得反哺,懂得回报。有人久读而成“书痴”、“书迷”,乃此之谓也。民族英雄戚继光所言“养性莫若修身,行乐不如读书”,则更是道出了读书之至味至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大脑的思考,同样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而这一切,多多少少可以和教师的私人藏书室及其读书连在一起,因为那里面是教师知识和精神的源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为教师者,要履行“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的崇高职责,读书必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