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故乡的罗汉豆

金笛


罗汉豆作为一种时鲜食品,又走上故乡的大街小巷,带荚的,露肉的,青幽幽,绿茵茵,透着露水的清香,带着田野的风味,在同样纯朴的叫卖声中展露季节的主角风采。罗汉豆,在故乡并不是稀罕物儿,每每季节一至,便欣欣然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届时,不论采用何种吃法,均不失为一盘佐酒下饭的农家佳肴。

罗汉豆也只是故乡绍兴一带特有的称呼,书名却叫蚕豆,别地也喊它胡豆,《太平御览》有载:“张骞使外国得胡豆归”,便是指这种源于国外而遍种国内非常 “旺相”的蚕豆。李自珍《本草纲目》里也说此豆自西胡来,蜀人呼为胡豆。而故乡称之为罗汉豆则是取其形而名之,掰开豆瓣儿,去皮的蚕豆裸露在手心里,圆滚滚的豆肉像煞一个端坐着的大肚罗汉,一副笑眯眯的模样,称其为罗汉豆名归实至。而有的地方则呼之为“佛豆”,“佛豆开花黑良心”的童谣,便永远传唱在童稚清脆的孺口,响彻大街小巷。但不论何种称谓,全是留存在记忆中,只是看到罗汉豆上市的情景,便“吹皱一池春水”,泛起些许记忆的微澜,勾起些许会意的微笑。

罗汉豆的专利,似乎只属鲁迅、汪曾祺他们。幼小时候,少不更事,拜读《故乡》,常常生吞活剥,这么多年下来,有印象的也只剩下“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大白鱼般的船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还有那“乌油油结实的罗汉豆”,甚是向往那一群小伙伴“偷吃”罗汉豆时的无比喜悦与无拘无束,新鲜大捧地从地里摘下来,简直掐得出青涩汁水,看着直馋人。于是也便自然而然地想起还是同乡人的张德强一首《我是鲁迅的故乡人》:乌篷船曾载着我/摇向社戏的锣鼓声/在罗汉豆的清香中/我收受了故乡的质朴和纯真/请为我骄傲/我是绍兴人/拾起一个沉甸甸的教训/华老栓手中的药/滴着秋瑾女士紫色的悲愤/走进咸亨酒店/听见一串麻木的笑声/阿Q头上的疮疤/裸露过旧时代可怕的伤痕/在小巷石板路上/也找到了探索者坚实的脚印——

其实鲁迅小时那种“偷吃”罗汉豆的顽皮照样在我们幼小时候复制过。呼朋引伴结伙割羊草那是农家孩子的“必备课”,虽然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辘辘饥肠早就教会了我们偷吃罗汉豆。趁着大人稍一走神,便一溜烟钻进密密匝匝的豆篷中,一屁股蹲坐其间,大把大把捋下带着长长豆荚的罗汉豆,迫不及待地剥开了鲜吃,直吃得青色的汁水流满脸颊,吃得肚圆腹满直不起腰,甚至中饭时分也打着饱嗝喊着“吃饱啦、吃饱啦”。不走运的小伙伴们便被大人拎着衣领到父母亲处告状,有时也会出现“六一公公辈”拎着满满一竹篮罗汉豆送到家门,顺便还送上一句长辈的叮咛:“以后要吃罗汉豆说一声,别偷着吃,伤胃!”乡里乡亲的,那种亲切和随意溢于言表。“一笑泯恩怨”,在农村,没有怨,没有恨,只有恩,只有一股浓浓的乡情,小伙伴们的“小作剧”倒是平添一种饭后茶余的情趣和笑料,笑谈某个小伙子的衣服染成了绿色,某个小姑娘的辫梢沾染了花朵,浑身的清香弥漫整个空间,飘荡在齿颊间。

困顿时期食物比较匮乏,便促使人们变着戏法换花样,罗汉豆的吃法也有多种多样。茴香豆的香味充溢在鲁迅笔下、孔乙己的长衫间,“每每排出四文大钱,要一碟茴香豆”,就着一大碗醇厚的绍兴老酒,“慢慢地坐喝”,隽永而芳香,还端出一副上等人的架势,令那些同处咸亨酒店喝酒解乏的引车卖浆者流侧目。在绍兴,似乎喝老酒必定得点一碟茴香豆,那种耐嚼的滋味与同样需要慢慢品味的老酒叫人享受不尽。而与绍兴市花齐名的“兰花豆”却是我的最爱,刚走上工作岗位,工资少得可怜,买不起大鱼大肉,每每果腹时节,便邀上几个同事,跑到闰土故乡的杜浦闸头小吃部里,要上一碟“开口笑”的兰花豆,斟上半碗老酒,细细地嘬吸着,未及半碗,脸色便如关公般红彤彤。那兰花豆名字倒文雅得紧,望文生义心中就涌上一股兰花幽香,其实便是罗汉豆切开口,用盐用油一炸,油腻腻地端上来,冒着热气,透着香气,而常规的都是事先炸好了备着用,虽然是冷的,却并不走味,每一颗都笑哈哈地开着口望着我们笑,不会喝酒的我们总是大把大把的抓来往嘴里塞,惹得“真喝酒”的老教师直嚷嚷,甚至如孔乙己般用一只大手罩着盛兰花豆的菜碗,即使是他“作东”,调皮的我们也一人拨开他的手,另一人乘隙抓了一把兰花豆溜走,躲到外面分着吃。几次三番,惹得他脸色涨红,自己干脆端着露底的兰花豆碗直往自己的寝室跑,毫不知情的学生看到教师们如此行径,眼睛一愣一愣的,聪明的几个躲在一边偷偷地窃笑,心中涌起一句:“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小孩子似的。”

日前妻子买了罗汉豆,但不知道如何吃,图方便的我便出馊主意:剥出豆肉,撒上盐花,蒸熟便是小菜一碟。女儿瞪起大大的眼睛:这样也可以吃吗?当挟起一筷放入口中,那种淡而有味的感觉令人直叫好。乘机也就为女儿上一课:我们小的时候,每逢农历十二月廿五,家家户户炒了罗汉豆,用炒豆剩下的余热温了水,边嚼着豆边洗着脚,上不闲下不空,名之为“洗老虎脚”,清清爽爽迎新年,而把年味也增浓了一点。罗汉豆呀,不论是暮春季节的时鲜小肴,还是过年时节的待客果点,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伴随着一个个温馨的故事,飘荡在绍兴的山山水水。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