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想起乡贤祝英台



上虞闺女祝英台终于“回归故里”,最近上虞被命名为“中国英台之乡”,博得了一张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虞山舜水的幸甚,当代上虞人幸甚,化蝶翩翩飞的祝英台更是幸甚。越剧开篇第一句所唱的“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终于得到社会的公认。

上虞人文底蕴丰厚,不论是实有其人的历史名人,诸如王充、曹娥、谢安、谢灵运,还有以家谱为证后人遍布虞山舜水的王羲之,还是传说中的祝英台、魏伯阳,都为上虞这块火热的土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做好这些名人的文章,我们上虞囿于固有的“重农桑、不乐商贾”的传统思维而滞后了,也显得有点儿忠厚老实。前几年,苏州也想对唐伯虎进行地方立法,给唐伯虎这个花花公子正名,说其“点秋香”属纯粹“捏造”,贬低了唐伯虎的清名,其实也是违背了唐伯虎自诩的“江南风流才子第一人”初衷;一个学者还为其乡贤宋叶公子高正名,说刘向的“叶公好龙”也是玷污了叶公的清白,理由却是“世上本没有龙”,而且叶公子高在历史上是一个较有声誉的政治家军事家,指责刘向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挺身而出,为其伸冤。而乡贤祝英台,那是一个封建社会叛逆的女性,在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是一个有口皆碑的人物,时不时地被传唱、被讴歌,不论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戏剧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那个曲调优美传遍大江南北甚至全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杭州、宁波、上虞、宜兴四地同时发放的特种邮票,还是最近一段时间传唱不休的经典歌曲《九妹》、《两只蝴蝶》,都是脱胎于祝英台这个才貌双全的上虞姑娘,也便造就了傅全香、何占豪、王鹤祥、庞龙等一大批人。外人只恐祝英台与自己无缘,而作为真正祝英台乡亲的上虞人却为什么还“守着金山不开发”,说来实在让人汗颜惭愧,实在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那个勇敢的祝英台。而邻近的诸暨做足做透西施的文章,旅游、文艺一股脑儿一起上,那种“促足一佰”的劲儿确实令人感动,更值得仿效。而现在“中国英台之乡”正式命名,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还等什么呢?!

日前与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朋友说,据有的人传言,祝英台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是一个作古已久的前辈,按照“立足当前”的思维,应当抓好我们正在做的事,不必纠缠于历史的恩恩怨怨。此话诚然不错,但失之偏颇,抓住当前当然十分重要,而抓住历史抓住过去抓住祝英台也未尚不是为了当前。抓住命名“中国英台之乡”这张金名片,乘势而上,在商标的抢注上打上“英台”、“祝英台”、“英台之乡”、“九妹”等名目,在旅游开发上开发“祝家庄”、“玉水河”等风情项目,不是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旅游事业的兴旺?借口抓住当前而腹诽这件命名事,那是一种不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偏见!有识之士抢先注册了四个有关祝英台的网站,那确实是一个明智之举。应该学学这些乡贤,千方百计来个捷足先登,这才是棋高一筹。

不论是信史还是野史,都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遗产,值得好好珍惜并加以发扬光大。据说,在申报“中国英台之乡”时,原来并不是申报这个的,而是“中国英台故里”,但由于缺乏看得到、摸得着的历史遗存,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霜侵蚀,“祝家庄”衍变成几间倾危的院落,玉水河也只是一条小溪样的农村小河,“祝英台”也便只是活在民间口舌交流的空间,因此也只能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畅行于世,好在当地的丰惠镇政府在申报时痛下决心,把建在玉水河边的养鸭场花本钱搬迁异地,还玉水河一个流水清清。在经历了一个破坏的长久时代,作为当今的英台同乡,有责任既要保存仅有的几个历史遗存,更要想方设法建筑起“祝英台”的生活家园,不论是十里长亭、“结拜草桥”、观音阁、照得出梁祝倩影的清水井,还是那两只代表高雅的大白鹅、两只翩翩展翅的彩蝶,都必须择地兴建布置,打上浓浓的“祝英台”的印记,甚至穿上仿古的服装妆扮那个梁山伯、马文才、四九、银心、祝员外,演绎那个经久传唱不衰的故事。

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仅有的几个先人的遗产还有权力放弃不管吗?绍兴市把“祭祀大禹”搞得那样轰轰烈烈,成为绍兴市一张经典的名片。而现在“中国英台之乡”花落上虞,大好的机遇已经降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当“近视眼”,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否则,当我们作古的时候,又能为后代子孙留下什么值得骄傲的资产?!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