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踏雪横山

韦人



想去小越横山脚下的陈春澜故居看一看,是一个等候多年的心愿。正月廿一这天上午,与几位友人同去,恰遇去冬今春以来最大的一场雪。望着车窗外密密匝匝的雪花和眼前将近的横山,脑际中忽闪出“燕山雪花大如席”这一古诗名句。这时的雪,此时的山,如此的描绘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从公路向东拐入乡道,约四、五分钟车程,便可到陈春澜的故居。这样的大雪天,路上几无行人,在崭新雪花铺就的乡路上,唯有我们这辆车子履下的两道新痕。远望陈春澜故居,这座虞北乡野已很难见得的大宅院,此时被纷扬的大雪笼罩着,隐约透出的气宇昂轩,给人带来的是更多神秘和深沉。下得车来,近观面前逶迤东西的横山,原先一派葱茏的林木裹上了银装,使人觉得比平许有了更多的灵秀之气。寂静中,这山,似乎在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刚想迈腿走向故居,不禁缩回了脚步,只见依河沿铺就的石板路上,积起的厚厚一层雪花,竟是如此的洁白、如此的平坦,在一旁清澈河水的映衬下,更加显得圣洁,更加纤尘不染,给人以别样的震撼和慑服,使人不忍踏破这番宁静、玷污了这片洁白。

随着村里老者将故居大宅的朝东墙门打开,一颗虔诚而又期待多年的心,霎时兴奋起来。长约百米、宽近十米的外天井,首先撞入我们的视线。也许是被高高的外院墙和房屋相夹其中,抑或是在这样一个雪天,这外天井显得很是幽静,很是幽长,一种敬畏感从心底油然升起。当我们在大台门上沿的砖雕处,看到“同兴里”三个尚可辨认的大字,更是一阵喜悦。原来当地人描述陈春澜家业宏大,所说的“春记的谷,同兴里的屋”这句话,果真是有出处,其中的“同兴里”分明就在我们眼前。而“同兴里”这三字,是不是暗寓着大宅主人期望邻里乡亲共同兴旺发达的意思?据传,陈春澜当时置有田地二、三千亩,故而在小河对面专门建造了一处名为“春记”的院宅,用于粮食仓贮。而现今留存的“同兴里”这处大宅,则楼屋簇拥成群,内有的二百余间房屋,用作日常居住,真可谓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大宅院。

带着一种莫名的敬畏、兴奋和好奇,我们穿行盘桓于这“同兴里”迷宫般的古宅,一间间房,一处处回廊,一座座楼,一条条小弄,细细地看,静静地想,迫切地想从中为自己迷茫的思绪,找到些许答案。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历经百年风雨的宅院,已日显苍老凋败,但当我们抚摸着这里的一柱一门一墙,依然可以揣摸出当时的热闹和繁荣。而身在这处宅院,想到最多的自然是这宅院的主人陈春澜先生。

我们想象着一百多年前的某个大雪天,陈春澜这位出身贫穷,后经几十年打拼,终成富甲一方的商界巨子,在老家这个宅院里,怀揣着手炉,如同我们现在这样,沉浸在院落的雪地里。任凭雪花飘洒头顶,而将浮想的思绪飘向以往的岁月,忆起儿时家境贫困无钱上学时的无奈;想起在家放牛拾狗屎,被人戏谑为“狗屎阿渭”的尴尬;忆及闯荡上海,在外国洋行做学徒、当“跑街”寄人篱下的日子;以及自己初办上海春记货栈、做皮毛生意的种种艰辛,及至后来跻身金融行业,陆续办起十一家钱庄。我们无从知道,面对漫天大雪,当陈春澜回忆起这些,他会作何种感想?又会发出何种感叹?而有关大宅主人谋生的坎坷、创业的艰辛、发家的机缘与风险,哪传奇般的故事,在这古老大宅里,也已如同此时悄无声息的雪花,不能告诉我们一、二了。

在古宅楼上的窗台前,望着雪花恣意飞扬,我们忽而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陈春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发迹,他那过人的善于捕获商机、判别市场风云的经商天赋,是不是同生他养他的血脉之地——横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呢?高不足百米、长不到四里的横山,犹如横卧在虞北平原的一条巨龙,而其绵延中耸立的九个小峰,当地人称之为九个龙头。一山卧九龙,这山具有了何等的灵气?这地也确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横山脚下的这个小小村落,以前竟出了俗称“高台门”、“大台门”、“花台门”等好几个大户人家。而这钟灵毓秀的横山,也定是赋予了陈春澜不少的灵气吧!使陈春澜成就为一个商界巨子,从而也便有了后人为之敬仰赞叹的、陈春澜那种种赈灾筑塘急公好义的德行,和捐资兴学特别是出巨资创办春晖中学之义举。

离开陈春澜故居时,大雪还在下个不停。伫立在寂静的天地之间,面对大宅,面对横山,我们仍在浮想连翩……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