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唐代的元宵诗

郭庆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元夕节”。元宵节始于汉代,到了唐代,盛况空前,点灯、观灯、歌舞,是元宵节所盛行的民间风俗。唐代诗风很盛,这一民间风俗在诗歌中也有所反映。由于诗人的地位、视角不同,他们赋咏元宵的诗歌也各有特色。下面,简略地介绍六位唐代诗人的元宵诗,以飨读者。

崔液(?——约713),举进士第一,官至殿中侍御史。他所写的元宵诗《上元夜六首》,构思巧妙。其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首诗是描写人们在元宵节去观灯时的迫切心态。其二:“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这首诗是描写观灯时所看到的具有佛教色彩的美丽景象。其三:“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支鸟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这首诗是称赞今年元宵节“新月满”、“宝灯燃”,风光胜于常年。其四:“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珠 驾青牛。骖马覃始散东城曲,倏忽还来南陌头。”这首诗是描写观赏者骑着骏马,驾着牛车,到处奔走,尽情欢娱。其五:“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这首诗是描写公子王孙在元宵节的热情好客,以及观舞、听曲的生动场面。其六:“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傍歌舞处,踌蹰相顾不能归。”这首诗是描写人们的游兴之浓,直到深夜,还留恋歌舞,迟迟不愿离去。崔液的这六首元宵诗,从民众的视角,比较细致地描绘了元宵节观灯、赏景、听歌、看舞的全过程。

苏味道(648——705),二十岁进士及第,官至三品。他写的元宵诗《正月十五夜》,共八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是描写城外的民众在元宵节进城游览的景象:城内是火树银花,美丽非凡;明月当空,城门大开,民众纷纷骑马入城;他们观灯、看舞、听歌。由于是元宵,金吾卫士不禁夜,住在城外的民众不担心深夜出不了城门,所以尽情游览观赏。

郭利贞(尘卒年不详),中宗神龙中为吏部员外郎。他所写的元宵诗《上元》,也是八句:“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这首诗也是描写京城长安在元宵节的盛况:九条街道灯火通明,千家万户在月光下欢度元宵,街上是宝骑、香车,歌舞彻夜,清管齐发。人们陶醉于元宵美景,到处周游,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苏味道和郭利贞的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京城长安欢度元宵的盛况,与崔液所写的《上元夜六首》相比,自然显得较为简略,但却存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三人的元宵诗,堪称绝唱。

王 (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7年)进士及第,天宝初曾任右补阙。他写的元宵诗《十五夜观灯》共八句:“暂得金吾夜,通看火树春。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妓杂歌偏胜,场移舞更新。应须尽记取,说向不来人。”这首诗描写城外居民月夜驾车入城,观灯、听歌、看舞的动人情景,他们一边观赏,一边努力把看到的—切全记在心里,以便回去告诉没有机会来观赏的人。这种“有乐共享”的思想,令人称赞。

王维(700—761),字摩诘,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及第,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的元宵诗《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继以酺宴》所描写的,是朝庭君臣欢度元宵的情景。全诗共十六句,可分两段。

第一段是前八句:“上路笙歌满,春城刻漏长。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九衢陈广乐,百福透名香。”这八句诗,描写了京城长安街上元宵点灯、观灯时的盛况。“笙”是由多根竹管组成的吹奏乐器;“刻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用水滴漏来计算时间。元宵街上,满路笙歌。新春的长安城,夜晚时间长。游人比白天来得多,灯光明亮,连天上的明月也只好谦让。当皇帝和皇后乘坐的龙凤车开出建章门,元宵节达到高潮。此时,京城内九条大街所陈设的乐器齐鸣,百姓祝福焚香。

第二段是后八句:“仙伎来金殿,都人绕玉堂。定应偷妙舞,从此学新妆。奉引迎三事,司仪列万方。愿将天地寿,同以献君王。”这八句诗,是描写继观灯之后,皇帝在金殿设宴欢庆元宵的情景:舞女如天仙般来到金殿,优美、漂亮的女人们绕着玉石铺成的厅堂转动。她们意在偷学美妙的舞蹈和时新的服装。当三公大夫来到金殿,司仪列队奉引,朝臣们共祝君王寿如天地久长。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善于画竹和山水,宋代文豪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过,王维的这首元宵诗,由于是“奉和圣制”,所以不免受到拘束。但他从另一视角反映元宵,在诗中展示了君臣欢度元宵的生动情景,却为民间所乐闻。

张萧远(生卒年不详),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进士及第。他写的元宵诗《观灯》,共八句:“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星宿别从天畔出,莲花不向水中芳。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傍。”这首诗,集中描写了民众在元宵观灯时的盛况。这位诗人的视角特别,他钟情于女子,在诗中多在红妆少女和衣着华丽的女人身上着墨,称赞她们容颜的美丽和身上发出的诱人芳香。当然,他还注意到:由于街上人多拥挤,马跑得又快,女子的宝钗多有遗落,好在这些遗落的宝钗,明朝依旧在路边。张萧远提供的这一情况很有价值,这表明:唐代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这种民风,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