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元宵

金笛



人生如歌,岁月如稠,匆匆间,春节似乎还在眼前,元宵却又不期而至。“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渐行渐淡的不论是过年还是庆贺各种节日氛围中,元宵节诚如那个带着浓浓亲情的中秋节一样,在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甚至崇高而神圣。

对元宵节的诠释,或曰是中国一年中最早的情人节,或曰是中国一年中最早的团圆日。一种传说当推溯到汉朝那个怪人才子东方朔,而且带着同样浓浓的亲情。传说中那个奇计百出的东方,看到宫中有一个叫元宵的宫女十分想念故乡的母亲,想得花容憔悴,想得病体恹恹,想得弱不禁风,富有同情心的东方于是想出一个同样带着传奇色彩的计谋,在市井巷尾大肆传扬火神祝融将在正月十五肆虐全城,传得纷纷扬扬、煞有介事,于是东方朔这个始作俑者把这种传闻再次夸大其辞,向汉武帝宣扬。汉武帝恭问解救之法,东方于是提出在正月十五那天全城点灯,而且允许各色人等进城观灯,也同意宫殿中人出宫与民同乐,以扰乱火神视线,以为这儿已经祝融光顾,熙熙攘攘的人群则是忙着救火。汉武帝抱着“宁信其有”的态度,“照奏”。于是,那个正月十五便是全城灯火通明,而那个思母心切的名叫元宵的宫女也得以一偿夙愿,与母亲相拥而泣,聊解“乡思”之苦。畅行时久成习惯变文化,元宵也便成为一种华人独特的风俗至今流传。至于称为团圆日,那源于一句名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因为三纲五常规定女性应该“笑不露齿、足不出户”,单单元宵却是“网开一面”,于是也便成就了青年女子出门与情郎偷偷相会的机会。一种乡思,一种相思,浓浓的亲情爱情荡漾开来,捏成一个或团圆或相会的文化情结,传承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一直挥之不去,温馨着我们的心,犹如春阳,滋润着大地,滋润着绿草,滋润着潺潺的河水。

记忆中的元宵总是那一堆白面、那一碗汤圆,还有那一张母亲慈祥的笑脸。当我们还在掐指数不清还在数着元宵节还有多少时日之时,母亲便早早地准备了一堆白面。而元宵节的一大早,母亲并不是叫我们枯坐一边,而是邀我们共同参与。和面,揉捏,摘颗,掐眼,填馅,搓团,再在竹筛上如筛谷般来回地筛上一回,于是便生火烧水,下锅,盛碗,此时热气腾腾喷着透香的白雾便弥漫成一片,充溢着整个灶间,勾引得我们肚子里直冒声响,叽叽咕咕。且慢,这时,母亲便会端着两碗元宵,恭恭敬敬地放在表示灶神牌位的面前,孝敬希望能给全家赐福的灶神。至此,全套仪式才告一个段落,我们便可大快朵颐、狼吞虎咽,而母亲总是站在一边,慈祥地看着我们那付馋相,虽然只落得一个劳累的份,但满足与慈爱写着整个脸庞。亲情,便是在这样一种忙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没有红红绿绿的花灯,虽然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虽然没有锣鼓喧天的社戏,也虽然没有元宵晚会的轻歌曼舞,但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元宵,一种充溢着浓浓亲情的元宵,深深地留在记忆深处,犹如一甏醇酽香郁的女儿红老酒,时日越久,亲情越浓,浓得叫你抽不出身,深深地埋藏其中。

现实的元宵似乎只能在短信中寻觅,有心的朋友早早就发来一连串的短信,预先把一份元宵的祝福带到我的眼前:“用我如火的热情煮一碗汤圆,温暖你正月的心情;把我的思念串成串挂在你的心间,带给你无限的温馨。”、“元宵佳节闹花灯,花灯粘满千纸鹤,举杯邀月寄相思,月圆人缘乐团圆。”、“所有璀璨的光芒映照你,所有欢乐的声音呼唤你,所有温馨的祝愿送给你:花好月圆人长久,情意浓浓闹元宵。”也不知道是朋友自己的“原创作品”,还是你传我发的“舶来品”,反正总有一种浓浓的友情尽在不言中,从手机的这一端传递到手机的那一端,又是手机的这一端传递到手机的那一端,通过无声的语言,递增着朋友之间的深深情谊。至于家中的元宵氛围自是淡了许多,汤圆是商店里买的,下锅一煮即成,而且食物充足,人人一大碗,不够还可以再煮再添,挑食的小孩子还嫌元宵不好吃,粘粘呼呼沾染牙,不领父母的情,不应节日的景。幸好还有中央电视台那一台元宵晚会,再次把节日的氛围营造的浓浓的,于是全家团团围坐在一起,从赵本山那儿博取笑声,从宋祖英那儿聆听天籁,从朱军那儿汲取妙语,在光电交错、银屏闪烁中还能感受到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节日叫“元宵”。

年年元宵,今又元宵。也许,今年的元宵,应该把在老家的母亲请到家中,买来几斤白面,亲手做元宵、烧元宵。当然,那般活儿的主角当是自己,而母亲则应该享受“坐享其成”待遇,在元宵节尽尽孝心,也当是人子者的责任,也是元宵节应该有的题中之义吧。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