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上虞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

蔡德亿



2005年7月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爱丽丝等官员就“梁祝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到绍兴交换意见。绍兴市副市长李露儿在交谈中表示:“梁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大瑰宝,它寄托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对爱情的美好理想,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要尊重“梁祝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渊源,真正的“梁祝文化”在上虞,英台故里在上虞,欢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到绍兴上虞考察。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历史上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可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是一颗绚丽的东方明珠,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故事媲美。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在上虞,是上虞历史文化的瑰宝。

然而我国的历史学家过去对祝英台是否真有其人?祝英台究竟是哪里人?总是争论不休,更无统一的看法。因此就多处出现了梁祝故事的发源地:有江苏、山东、河北等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要求往往较高,他们都要有足够的依据。有的看到“梁祝”故事中有“化蝶”这个情节,说:“人怎么会变成蝴蝶?”以后,历史学家和有关专家查阅了各方面的史料,发现文字记载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祝英台确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上虞。

据史料记载,最早是梁元帝时《金楼子》一书(见1983年12月上海书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载言的《十通四藩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有较详细的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男装学习,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肆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恍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向之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上虞人)奏请义妇冢。”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增加了祝英台地裂而现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的情节,为“化蝶”之先声,到明代冯云龙的小说中完整地写上了“化蝶”的故事情节。

最近,我查阅了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辞书《辞源》(由张元济、杜亚泉、蔡文森等56位学者、名家编纂)。祝英台与梁山伯专门列有人名条目,其中祝英台有417字,云:“祝英台,人名,东晋穆帝时从师过钱塘,与会稽梁处仁,字山伯同渡。自称上虞祝贞,字信斋……。”“宋代已有祝英台词名《识小录》谓《金楼子》《会稽录》载梁祝故事。”梁山伯有556字,云:“梁山伯,人名。……刘浩平,孙恩得山伯梦中助,奏封义忠神圣王立庙至今。新婚者必经礼神像,云可偕老。”又云:“吴中呼黄色花蝴蝶为梁山伯,黑色花蝴蝶为祝英台,谓死后焚衣所化。”等等。

建国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有关名家到上虞作实地调查。上虞祝姓村共有7个,最后认定离县城3公里的祝家村。于是在以后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中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从此,上虞县祝家庄公认为是祝英台的故乡。

祝家村背后是青山,前面有条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余姚、宁波。离此不远处,有个余姚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的历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而是有层次的优美隐含的文化意蕴,如“化蝶”一段在殉情的惨烈之后,给人以优美所感动,为奔向自由而憧憬。现在市领导亲自过问梁祝文化的学术研究。我们英台故里的文化人更应重视研究“梁祝”珍贵的历史遗产,把开发与弘扬梁祝文化的文章做好,使这朵美好浪漫的艺术之花开得更为绚丽灿烂!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