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越瓯之魅


越瓯(又名茶瓯)是唐代上虞越窑工匠们所创烧的瓷质茶具极品。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被钦定为“陶成先得贡吾君”的瓷器。

越瓯负载着古越的瓷文化、茶文化、诗文化和绿色保健文化等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就现代经济价值观而言,越瓯是特殊的“专利”,其品牌是无价之宝。越瓯又是文学创作、电影和电视剧弘扬华夏文明的历史题材,非常难得)。

越瓯是“秘色越器”的代表作品,其釉质出类拔萃,在高古青釉瓷器中首屈一指。晚唐诗人陆龟蒙将越瓯与金垒相提并论,不言而喻,越瓯的品质与风韵,可见一斑。

越瓯一名最早出现在中唐晚期,陆羽于大历年间(公元766年至779年)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论茶专著《茶经》云:“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陆羽点明瓯具有直的口唇与瓯底呈内凸外凹而显浅等个性特征,并对越瓯的容积作了定量的规定,这为后人鉴定越瓯的器形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至于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越瓷类玉”和“越瓷类冰”的原意,至今尚是“千古之谜”。据“贡余秘色茶瓯”遗存印证:“类玉”所指的是越瓯外表面似玉非玉的“深翠绿色宝石釉”;“类冰”,则是指越瓯内壁面如冰非冰的“无色透明玻璃釉”。越瓯在上虞重新面世,从而揭开了“秘色越器”的神秘面纱。越瓯既是上虞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古越文明的象征。

越瓯外表面酷似翡翠的“深翠绿色宝石釉”,其釉面反射出来的魔光,具有令人陶醉的魅力。晚唐诗人李涉诗云:“越瓯遥见裂鼻香,欲觉身轻骑白鹤。”越瓯迷人的魅力,常人只能意会,难以言表。然而诗人李涉的神来之笔, 却将越瓯神奇的魅力描绘得十分传神,引人入胜。

解读越瓯,弘扬古越文明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中,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天机”,即翠色的来由和“秘色越器”的创造者。诗中的“九秋风露”与“千峰翠色”是因果关系。当初上虞越窑工匠们是用秋露湿润的松柴作燃料,使釉料中所含的呈色剂——氧化铁,在窑内强还原气氛中,经高温焙烧后,瓷器外表面的釉层呈现鲜艳的翠色。烧成翠色的奥秘——氧化铁的化学还原反应机理,就是“越州古秘色”的谜底。诗句中“九秋”所指的是烧窑季节;“夺”是暗喻翠色的烧成犹似“攻关夺隘”之难度;“千峰”是说明一窑中瓷器的翠色有深淡差异。破解诗句“共嵇中散斗遗杯”的寓意,就能知晓“秘色越器”的产地。众所周知,嵇康(223——262),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叔夜,谯国钅至(今安徽宿县)人。曾任(魏)中散大夫。因祖籍会稽,故后迁至会稽上虞,居住在鉴湖深处的东关广陵村。不言而喻,晚唐在世的陆龟蒙不可能与三国魏时已故的嵇康共斗(比)遗杯(越瓯的别名)的。由此可见,“嵇中散”一词显然是暗示“秘色越器”产地的伏笔,以求与“九秋风露越窑开”前后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据史料记载,上林湖从五代开始划归越州管辖。因此,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特地将唐代上虞窑寺前和原余姚上林湖两地所烧制同名不同性的“秘色瓷”,分别定名为“越州古秘色”与“余姚县秘色”。陆游旨在提示后人对“秘色瓷”的评论,务须分清“西施”与“东施”,不可混同或张冠李戴。

(阮茂泰)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