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乡贤王望霖其人其事

任苗根



巨幅碑刻《天香楼藏帖》,原藏于上虞天香楼,今陈列于上虞博物馆。它保存着明清百余位各种不同风格的名人墨迹,它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光彩夺目启迪后人,它是我们国家少有的瑰宝,并使我们上虞人引以自豪。这位晚清时期杰出的天香楼主人,就是王望霖。

王望霖,上虞梁湖人,字济苍,号三友,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出生在一个家聚千金的富裕家庭里,少聪慧先达,长博涉群籍,尤好吟咏,性喜翰墨,工书法,善鉴别名人墨迹,择尤精者,钩摹镌石,号《天香楼藏帖》,至道光16年逝世(公元1836年),卒年63岁,其墓在上虞西陡门鲇鱼山(今上虞驿亭)。据清咸丰4年(1854年)《上虞县志备稿》记载:王望霖自清嘉庆元年(1796年)秋九月至嘉庆9年(1804年)冬十月告竣,完成《天香楼藏帖》的正刻八卷后,自跋识曰:“余幼耽书法,每见名人墨迹辄沉玩不置,可购者谨贮之,其或什袭于友人,非我所得晨夕欣赏者,则借以双钩。第僻处乡隅,不能远搜博览,耽慕虽奢,珍贮未富,自明至清仅得数十家,既乃欲历久常新,兼可公诸同好也。惟是耽书之心,摹作书之法,而寝馈其中,纵未能遽臻其妙,亦无负纸田墨稼矣乎。”说明王望霖对书法的爱好程度,摹刻的兼收并蓄,真达到爱难释手废寝忘食的地步。后又在清嘉庆14年(1809年)秋九月完成《天香楼续刻》“西”字卷。道光6年(1826年)七月完成《刘梁合璧》。道光13年(1833年)夏六月完成《诒晋斋法书》,道光15年(1835年)夏六月最后完成《天香楼续刻》“文”字卷。共历时40年的呕心沥血,才完成了整部的巨幅碑刻《天香楼藏帖》,确是不同凡响。

据清光绪16年(1890年)《上虞县志》记载:“王望霖先到北京太学中求学为太学生后,捐资授‘中书’的官职。”这个官职是在北京皇宫内,担任记载、缮写文书等事务,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到皇宫内一些接近清代的名人手迹,即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据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鉴定的书法真迹进行对照,证实《天香楼藏帖》中约有近一半的书法作品是源自北京皇宫。这是他把真迹摹刻流传民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刘梁合璧》、宰相刘墉(号石庵)与学士梁同书(号山舟)的书册,是他叔父王允中(号蘅塘)在京任刑部郎中时所得,乞假返里后以示王望霖,他观其笔力沉着,神气浑雄后爱难释手,遂双钩入石的。再是王望霖家有藏书数万卷,也有收藏的名人墨迹,如王望霖跋明徐渭(字文长)《煎茶七类贴》云:“此文长先生真迹,书法奇逸超迈,纵横流利,无一点尘浊气,非凡笔也。”并说是他的曾祖益斋公所藏。又如《天香楼续刻》中,有位年七十始中探花的姜宸英(号湛园)所书的行楷六方,原为武林王桐墀所藏,后转到鸣野山房沈氏后,王望霖再藉沈氏所藏得以借钩入石。又有龙华老人赵金简的楷书诗,也是同僚文孙见他爱好而赠送给他才镌石的。上例说明王望霖为完成这部巨幅碑刻,真是煞费苦心。

据清光绪16年(1890年)《上虞县志》记载:王望霖家故富饶千金,而对地方公益非常热心。尝董筑沙湖塘,造无量闸,为一邑保障,捐设社仓,建文昌阁及太平桥,置义塾、义田、义仓,以惠里族。并经常周济百姓,毫无吝色,其尚德崇道出于天性,对家乡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不负他取字“济苍”(救济苍生的含义),确是一位杰出的乡贤。而王望霖所作诸义举,其小叔王允中捐资协助多赞成之,人称允中叔侄家世好善,视为小孟尝,又叔侄年齿相若情如兄弟,更为里中一大奇闻。

据清道光28年(1848年)《天香楼遗稿》,有诗稿四卷,系王望霖长子王振刚(字则方,号冶香,道光举人)所辑,由王望霖姻弟篆刻家杜煦作序,其中《友石图诗》是请何蓉峰绘图,王望霖自识作诗云:“余弱冠性耽篆刻,兼喜蓄古砚,及壮双钩名迹,勒石天香楼中,并究心堪舆,登涉奇峰危石之间,振衣独立,若有所得,虽性非爱石,而尝与石为伍,是与石有缘也。”因自号“石友”,并系以诗:“天生一拳石,变化不可测。青田与昌化,嫩石中篆刻。端溪与歙井,斫砚师古式。元石出太湖,辇致勒名迹。奇石倚危峰,遨游屡登陟。纵目一以眺,天地静如轼。石兮石兮尔无言,我当学尔之缄默,石兮石兮真有缘,尔其与我两莫逆,写之绢素表奇特,地久天长终不泐。”另辑有《载生吟》三卷,是王望霖落水出险后更号“载生”,所汇成集。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