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草根一族”弹奏出和谐之音

刘金平 高放


外地媳妇本地郎

“来客人了,来客人了。”在边盖公路边一间普通的饭店里,一个清瘦竣朗的年轻男子闻声放下正在看的账单,欠身站起来,微笑着招呼我们落座,随即泡了茶出来。他就是我们要找的饭店老板单江了。

饭店里很热闹,靠窗的桌子围了4个男子吃好了饭在打牌。秋日中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屋子里,很暖和。“单江,饭店生意蛮好吧?”同去的村干部先和他聊了起来。“还可以吧,还可以吧。”听说是来采访的,单江有点难为情,忙招呼妻子出来。

单江的妻子陈咏梅是四川泸州人,女儿已经上了一年级,两个月前刚生了个儿子。我们问她:“怎么看上了单江呢,还这么老远地嫁到这里来?”咏梅咯咯地笑:“就图他人好了。不过,当初我们认识时他还是开拖拉机的,家境也不太好的。”咏梅有个阿姨嫁在盖北,8年前,咏梅来盖北打工,阿姨把她介绍给了单江,没想,两人一说就成。婚后,夫妻俩造了两间临公路的店面房,开起了杂货店和快餐店,后来干脆改作经营饭店。

“他们生意不要太好哦,你看,小轿车都买好了。”一位客人指着门口停着的车告诉我们。“开饭店,忙是忙了些,但总是自己做老板,自己说了算,再说,一年至少六、七万元总是有的咯,”单江说时不由地笑开了。

已过了午后一时,还有人进来吃饭。咏梅热情地接待他们。在盖北这些年,咏梅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言语中也完全是当地人的口音。也许是自己也是从外乡过来的吧,对那些外乡人,内心总有一些特殊的情感。咏梅说,到我们饭店来吃饭的绝大多数是外乡人,我们是在赚外乡人的钱,心里头应当存有感激。“是的,是的,没有他们,我们也赚不了钱。”单江接过话茬。

这些年,咏梅只回过一趟老家,“没有时间么,开饭店走不了的啦。”咏梅又笑。倒是父母总会千里迢迢地来看她。5年前,哥嫂也来到化工园区上班,亲亲眷眷的有20多人在这里打工。逢休息日,总会有人过来看她和她聊聊。“这样的日子也蛮好的么,”咏梅抱着儿子笑得很灿烂。

大嫂办起伞件加工点

沿着笔直的水泥路,我们来到联合村村民沈水土的家。这是盖北一个普通的农家,两间二层的楼房,房前是一块很大的葡萄架,屋子的正中堆满了各种花色的雨伞。

“这是人家交上来已经加工好了的,”沈水土解释说,“加工的活都是我老婆在负责,我不知道的。”正说着,沈水土的妻子陈泽英风风火火地赶进来。“今天难得有空出去玩玩,听说你们在找我,我只好回来了。”陈泽英是四川人,嫁到盖北20多年,性格蛮有四川妹子的辣劲,说话快言快语,爽朗豪气。说起办加工点的事,她则轻描淡写:有一次去邻村,正好碰上一个老板运来一批雨伞加工,我就把加工的事给兜过来了。

加工点已经办了两年多,光上半年就已经发去数十万把伞。“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发万余把伞,干活的人有100多位,少的时候,就说不准了,几十个人总是有的,总之,是她们赚钱我也赚钱喽,我们之间关系都很好的。”陈泽英告诉我们,干这些加工活的大多数是外地人,有的丈夫在厂里上班,妻子在家缝伞,带看孩子;也有人乘休息时间缝几把伞赚点钱……

在村干部的指引下,我们来到河南人赵小英租住的地方。赵小英是加工点的老员工了。见我们进去,她抬了抬头,朝我们笑了笑,又继续坐在地上缝伞,针线在伞上飞快地穿梭着。赵小英来盖北两年了,丈夫周明军在一家化工厂做工,自己除了在家带小孩,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在陈泽英的加工点找到了做伞的活后,每天就在家里上班带小孩,一个月也能赚500多元。

赵小英说,这500元也不错的,丈夫每月1000多元,刚好开支生活费、房租、小孩子的费用,自己的500元可以存起来。“现在,我每天能做100多把,有时候丈夫也帮我一起做的。”“那做伞是谁教你的?”不知谁问了一句,“老板娘呀,老板娘教的,学了两天就会了。”赵小英看了看我们,又低下头继续缝她的伞。同去的沈水土憨憨地笑了:“她说的老板娘就是我老婆陈泽英了。”

有缘遇上了好房东

江阴人李春林的店开在边盖公路旁,20余个平方的店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泵和配件,看着有点眼花缭乱。见有客来,李春林笑容可掬地迎上来,给我们做起了介绍。

李春林经营的都是些化工厂专用的耐腐蚀的泵及配件,现在的销售形势还蛮不错,毕竟在这里已经经营了5年多,在化工园区打下了基础,落下了根。每年做数百万元左右的业务还是绰绰有余。但回想起初来乍到时,李春林不禁唏嘘,“难”。不过,李春林说,来盖北,我最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位好房东,他对我的帮助最大。“他为人特别真诚,很看得起我们外乡人,还帮我同化工厂打招呼,介绍生意。”

李春林说的就是房东王张兴。王张兴看上去很憨厚,话也不多,“外乡人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开拓业务,人地生疏肯定是难的,我是搞基建的,一些化工厂比较熟悉,帮他介绍介绍,也是举手之劳。”“有时候,遇上资金周转不过来,向王张兴借个一万两万元他很爽快的。”李春林告诉我们。这一点让我们有点意外,哪有房东借钱给房客的,而且还数目不小。说起借钱的事,王张兴一笑而过,“出门在外,谁都会碰到点难处,能帮总是要帮的。再说,我也是看他这个人肯吃苦,会开拓,人也本份才借给他的。”

“他这个人最重情了,对金钱什么的看得很淡的。上次有人要来租这个店面,出价一年1.2万元,我们又没订过合约,他完全可以租出去的,但他说不租,租给我一年才6000元,这让我挺感动的。”李春林说。“但友情归友情,租房子靠的不就是房租吗?如果房租可以高一点,为什么不租?”对于我们的疑惑,王张兴实话实说:“既然有缘在一起,关键是相处的好,像一家人一样,那多好,钱还是其次的。”

在盖北住得久了,房东和房客之间已变得十分的热络,李春林和王张兴自然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就连王张兴的儿子、女儿都与李春林夫妇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反正是住得近,两家人走动得很频繁。“我已经把盖北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李春林说,“遇上这么好的房东是我的福气。”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