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利用天气变化趋利避害

———市气象局有关专家谈气象经济


气象经济,究其本质就是利用天气变化趋利避害,其服务领域涵盖了农业、工矿、城建、交通运输、水利电力、旅游、仓储、环保以及文化体育等行业和部门。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气象信息可带来或抵销巨大经济效益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为增加读者对气象经济知识的了解与理解,更好地利用气象经济服务于我市三个文明建设,本报记者特地走访了市气象局有关专家。

记者:在人们传统印象中,原先只有农业等部分行业是靠天吃饭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或者说受制于气象服务,从中说明和反映了什么?

专家:一个道理显而易见,那就是经济越发达,气象灾害引发的损失也就越大。比如台风、洪涝灾害等等。经济发展了,除传统的农业外,交通、建筑、能源、通信、商业等产业与气象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没有或不迫切的需求涌现,比如经常出差、旅游等等,而这些也需要气象服务,所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气象服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和频繁。

 记者:经济学上有一条“德尔菲气象定律”,即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也就是说,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每投入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联系现实应当怎样正确的理解?

 专家:气象信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人们有效使用这种信息,用得好,就会产生非常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归纳起来看,不外乎有两种形式:一是使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带来效益,比如说成功防御了一次台风,就可以减少多少损失;二是在气象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增值。除了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外,目前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是需要通过媒体或通信公司才能传播出去,媒体或信息中间商、服务商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就形成了一个效益链或叫价值链,处在这个链条上的供给者、传递者都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取得效益,而最大的效益应该是链条的末端,也就是气象信息的用户那里。

记者:“气象经济”是个新名词。媒体、公众和气象部门都比较关注,但大家的理解还不尽一致,您对此怎么看?

专家:我国的气象事业是国家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科技型行业,有人形容为“阳光行业”,就是说气象产品如同阳光一样是用来满足全社会共同需求的,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无偿分享。气象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从最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炼出的“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环境资源气象”新理念来看,气象事业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公益性、基础性地位在不断强化。我们在发展气象事业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政府防灾减灾和社会各界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扩大服务效益。当然这里也包括提供专门加工制作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提供一项气象预报信息产品需要大量的气象探测资料和计算机资源,其成本核算是相当复杂的。气象有偿服务只是补偿了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特殊产品时额外付出的成本。不能把“气象经济”简单理解为气象有偿服务的收入。

记者:气象信息既是人们的出行参考、有关部门规避风险的指南,更是商家的商机,那有什么办法让部分气象服务向有收益的“黄金”事业靠拢呢?

专家:事实上,我国从1985年开始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就可以看作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尝试,就是要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专业气象服务虽只是当时国家针对气象部门的服务政策所做的一些调整,允许气象部门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有偿服务。这一服务形式让气象服务突破了传统界限,尽管还谈不上成本核算、市场竞争,但为解决气象产品的针对性、个性化服务打开了渠道,向市场靠近了。目前,这项服务已渗透到工农业、环保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公众可通过电话查询、手机短信订制;企业可直接订购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实践证明,气象服务市场在逐步形成。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