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气象经济姗姗向我们走来



日前,在百官做服装生意的李女士打算订购一年的气象信息。她说如果气象信息准确,就能使自己的生意红火,至于气象信息费,顺顺当当做成几笔小生意就“赚”回来了。像李女士这样充分认识气象信息价值的经营户开始增加,到目前为止,我市除各乡镇、街道及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市气象部门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外,市民个人购买气象信息的也逐渐多了起来。

据介绍,我国最早的气象有偿服务出现在1980年,当年全国气象部门只有12人从事专业气象服务,签订合同近20份,涉及10多个行业,毛收入2.78万元,这是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的萌芽阶段。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始开展气象有偿服务以来,气象商业性服务从无到有,如今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了上百个服务点,气象有偿服务的收入超过了1亿元。

我市气象经济的服务起步于2000年,就大多数人而言,对气象有偿服务的印象,来自121气象服务台和小灵通、手机气象短信。通过这些渠道提供的信息,人们可以把握出游最佳气候,服装、冷饮、空调销售商能根据天气预测提前抢占市场,建筑企业可以组织工期进度,保险公司则可以在灾害到来之前提醒投保人注意防范,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有资料表明,绍兴市曾有30多家砖瓦生产企业向气象部门预订短期气象特种服务,仅预防一次降雨就可减少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气象经济的魅力有此可见一斑。

就我市来说,气象经济还是个新名词,要转化为成熟的有形市场显然还为时过早。因为从现阶段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仍习惯从公共气象信息平台上获取免费的气象预报,对专业气象服务要收费,一时还不能接受。不少人认为,气象信息是否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利用这些气象信息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均难以量化评估,不能引起重视。有的企业甚至将天气造成的损失,看作是必须付出的一部分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气象经济的发展。

应该说,促进气象经济市场化,其关键在于提高气象部门与广大企业的关联度,但从目前来看,除了气象部门本身有点不好意思谈及有偿气象服务外,企业对气象部门存在的不甚了解、不积极配合则是重要因素。各行业部门对于气象部门能够提供何种专业气象服务不太了解,双方信息不畅是供求难以配对的症结所在。其次,表现为双方需求与能力的不适应。对于一些专业客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通过“精加工”的气象信息,有些需要精准到一天中的某一时段在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气象变化。这就构成了事物的矛盾。因为从目前天气预报准确率来讲,要求100%的准确是做不到的,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永远存在。此外,供求关系还受制于需求方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提供气象经济服务,就表示气象部门要为相关企业“量体裁衣”气象信息,但是有些企业认为有了传统的天气预报就够了,不愿尝试采用专业的气象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专家指出,由于气象经济发达,国外气象公司效益都相当可观。英国是世界上商业气象服务搞得最活的国家之一,气象服务已全部商业化,所有气象服务都收费。在美国,大约有300家私营气象预报公司在为企业提供气象服务,其服务范围涵盖旅游气象、大气保险、气象咨询等各个领域,甚至出现了专为法庭提供证词的气象公司。法庭气象学家根据气象公司提供的天气记录,对一些造成伤害的事故进行判断,看是否受到了天气因素的影响。在日本,仅东京一地就有气象专业公司上百家,平均资产规模都在5亿至10亿日元左右。

国外气象经济的发展轨迹,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据了解,目前,上海等地涌现出了“气象经纪人”这一新兴职业,就可以说是对气象经济市场的一种尝试和探索。相信用不了多久,随着我市气象预报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气象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相信我市气象经济也定将大放光彩,话题不断。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