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对傅涯的寻访,一直在心灵的深处。
    她,是共和国开国大将陈赓的夫人,一位地道的上虞人。
    她,出身大户人家,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充满激情。
    如今,当我有幸走近傅涯,与她进行长久的叙谈,这位共和国大将夫人留给我的是她崇高的革命情怀,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和对家乡人民深沉的爱——

寻访共和国大将夫人——傅涯

刘金平


2006年3月25日,在北京西单灵镜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初春的阳光照得满院的植物漾着明晃晃的绿色,透出勃勃的生命的气息。穿过绿意葱茏的石板小径,进入一楼的客厅,便有浓浓的诗情画意扑面而来。客厅四周的墙上,悬挂着齐白石、徐悲鸿、黄胄、何香凝等诸多名家为主人而作的书画,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大家与主人间那段朴素而深沉的友谊,让简单而素雅的客厅显得熠熠生辉,更显示出主人的与众不同。

这是共和国开国大将陈赓的夫人——傅涯的宅院。

“我是上虞沥海人,老家给我的印象很深”

下午三时,傅涯在卧室如约等着我们的到来。她穿一件黑底蓝花的大衣,戴一副茶色眼镜,看上去素朴而高雅,满头的银丝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家乡来人,喜出望外,欣慰万分,感谢之至。”这位已经过了88周岁的老人显得十分高兴,言语之中有久别逢亲人般的兴奋。

“我是上虞沥海人,我在沥海住的时间不长,但老家给我的印象很深。”傅涯见到我们就说。“我父亲是绍兴师爷,傅家在沥海是个大家族,父亲有四个兄弟,我母亲是苏州的大家闺秀。我们兄弟姐妹一共10人,4个兄弟,6个姐妹,我是家中的老三。”老人边说边借助于写字板一笔一划地写给我们看。

“你看过《绍兴师爷》吗?里面的故事与我外祖父的经历一模一样。因为外祖父后来到了江西,我母亲出生在江西景德镇,在沥海只待过几个月的时间。”一旁,傅涯的女儿陈知进快言快语道。

傅涯告诉我们,她的小学、中学生涯都是随父在江西度过的,高二时转到私立南京东方中学。她给我们看保存得十分完好的高中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学生傅慧英,系浙江省上虞县人,现年十九岁,在本校高级中学修业期满,考核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南京东方中学。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

“老家的人都叫我慧英姑娘,傅涯是后来才改的名。”老人笑着对我说。1937年7月高中毕业后,为了躲避战乱,傅涯与经普椿(经亨颐之女)从南京回到上虞,先在驿亭的大姑家住了一段时间,又回沥海老家度过了1938年的春节。“沥海的春节要做年糕,做米糖,很热闹,我现在都记得。”老人沉浸在当年的回忆中。

“陈赓在信中两次提到要到沥海,我的老家去看看”

1938年春节过后,傅涯接到大哥傅森(早年在林伯渠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写来的一封信,动员他们去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4月,傅涯和弟弟傅希、妹妹余立(傅凤英)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不久,傅涯就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4期学习,毕业后,进了抗大总政文工团,在那里,她与陈赓相识并结婚。

说起丈夫,傅涯老人深情流露。骁勇善战、才华横溢的陈赓,是中国军事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名将之一,被授予共和国开国大将。他出身尚武之家,自幼习武,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有“黄埔三杰”之誉,“二次东征”时救过蒋介石一命,曾与周恩来从事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屡建奇功,后援越援朝,创办哈军工,献身国防建设,到担任国防部副部长……陈赓一生虽然短暂,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千秋佳话。

傅涯说:“作为沥海人的女婿,陈赓同志曾经在给我的信中两次提到要到沥海所(沥海镇旧时称沥海所),到我的老家去看看,可惜终究未能成行,这成了他的一大遗憾。”老人轻轻地翻开《陈赓日记》,为我们找出了当年大将写给她的信——

陈赓1957年3月8日致傅涯的信:在南京整整工作十一天——检查了军事学院总高步校及南京军区的工作。收获确是不小,但是没有得到休息……我这次准备到宁波,很想去沥海所一游……

陈赓1957年4月6日致傅涯的信:七天的海上生活,虽未遇险风巨浪,我却弄得头晕目眩。四日由舟山经宁波到温州,终因时间关系未能去您的沥海所,甚以为憾……

老人说,现在年纪大了,很想在有生之年再回上虞看看,去年我大哥100周年的时候,我想去一趟上虞,可是因为没有时间,未能成行。如果时间允许,身体允许,我一定去。

“家乡的喜变,说也说不完,希望更上一层楼”

去北京之前,我们特地去了傅涯在沥海南门横街弄的老家,老屋尚在,只是已没人住。老人仔细地翻看我们为她带去的老家照片,很快找到了记忆,兴奋地说:“这是我住过的地方,沥海的老街就是这个样子的。”

当她翻看我们随带的有关上虞风貌图册时,激动地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我1986年的时候去过一次上虞,到过沥海,到过春晖中学,沥海是我的老家,春晖是我二姑傅祥增教过书的地方,也是我妹妹傅凤英(余立)和弟弟傅德生(傅希)读书的地方,那是一个好地方。

我告诉老人,此次我们是带着一个任务来的,家乡的学校为了学习乡贤文化,弘扬乡贤精神,请作为乡贤的您为他们题词。老人十分爽快地答应。她送给沥海镇小一套她亲笔签名的陈赓大将纪念文集《百年追思》及明信片,并在明信片的背面写上: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邓小平语。老人写得十分缓慢又十分吃力。她说,我曾经写不成字,脑科专家给我做过结论,是书写痉挛难于恢复,练了十多年了,练也练不出来了……

与老人的聊天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这两个多小时里,老人领我们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那一枚枚军功章,蕴含着老人对革命信念的无比忠诚;那一幅幅摄于战争年代的照片,讲述着一个个生动传奇的历史故事;那一本本呕尽心血终于出炉的《陈赓日记》、《百年追思》等,凝聚着她对陈赓深情的爱和无尽的追思……

临走时,傅涯坚持要亲自下楼,送我们到了四合院门口,一直等到我们离开。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啊,她端庄、豁达、善良、聪慧,虽历经坎坷却始终充满激情,两个多小时的见面,我是无法阅尽她的内涵的,只是,在她和善的热情的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位88岁的老人对家乡后辈的拳拳关爱之情。

几天之后,我又收到老人寄来的邮政特快,她为沥海镇小题词:乡贤亭;为沥海镇中题词:扬古城地域文化,育社会有用之人。一笔一划尽显一位革命老人对后人的谆谆嘱托和深情厚望。同时,附信一封,信中说:家乡的喜变,使我说也说不完,希望更上一层楼,明天会更好。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