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上虞人的“梁祝”恋歌



“上虞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讲:祝英台是我们的。”

——史地学家 陈桥驿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当“中国英台之乡”花落上虞的消息传来时,它犹如被唤醒的一池春水,在虞舜大地上泛起层层涟漪,有人欣慰,有人激动,有人思考……

“命名只是第一步,大量的工作还在后面。”

当“中国英台之乡”最终花落上虞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我市乡贤研究会和英台文化研究会会长陈秋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20多年的执着追求和探寻,已经让他和“梁祝”结下了解不开的情结,现在这场绵长的“梁祝”恋歌终于有了一个开朗的局面,然而在欣慰、激动之余,保护、开发和弘扬好这一文化品牌就成了他现在最急迫的心愿。他说,命名是第一步,大量的工作在后面。首先利用命名授牌契机,通过向全国征集英台文化研究的论文等形式,做利用“外脑”挖掘、挖透“英台文化”的文章,进一步提高上虞的知名度,使研究逐步深化,通过借势来加快推动这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有责任把《梁祝》这出戏演得更活更好。”

曾经是梁山伯的扮演者,市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郑亚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显得比较平静。她说从报纸看到上虞被命名为“中国英台之乡”的消息时,一时间还反应不过来,突然间就觉得戏曲中的梁祝离自己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同时更为自己能有幸成为梁祝的扮演者之一感到高兴和骄傲。就当她把这个消息在第一时间告诉剧团其他成员时,一种思考已经在她的脑海中形成:作为英台的家乡人,是不是需要在戏剧中赋予梁祝人物更为丰富的形式和内涵要素。“在今后的演出中会与梁祝中的人物更为贴近,同时也为舞台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做了最重要的注解。它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有责任把《梁祝》这出戏演得更活更好。”郑亚萍深有感触地说。

“有了‘中国英台之乡’这块牌子比花50万块钱还值!”

王永祥,一位土生土长的丰惠蔡岙村人,作为英台之乡最为“正宗”的后人,他一直说自己与梁祝结下了一段不可割舍的情缘,几年后他竟然把自己的餐饮生意与英台扯上了关系,如今蔡岙村的员外山庄就是他一手创建起来的。“以前不管有多忙,总要抽空回来看看,哪怕在玉水河边走走,也会让自己感到一阵舒心。”王永祥笑着说,“有‘中国英台之乡’这块牌子比花50万块钱还值!身为祝家庄的后人,理应做好文化的保护工作,否则对不起老祖宗。”

玉水河边,王永祥还聊起了今后发展的打算,他指着远处说:“有很多事情要做起来了,那里以后得造个凉亭,挂上灯笼,岸边的柏树要换成樟树,这边的垃圾箱要拆掉,实在不雅观……”听到这么一番话,令记者体会到了王永祥作为英台后人的一番苦心。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