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记港胞张杰先生捐资助学的事迹

本报记者 郑志勋


香港九龙尖沙咀加莲威老道,一个在5平方米楼梯口店铺以卖蟹为生,平时兼卖茶叶蛋、粽子、话梅、口香糖的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小商贩,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日积月累,连年不断地为千里之外的家乡上虞捐资兴学,20多年来,他共捐助1200万元,在他魂牵梦萦的家乡土地上矗立起15所学校的18幢教学大楼,建筑面积超过2万多平方米,直接受益学生达到15000多人。这真是一件震撼人心的壮举!

这位香港同胞就是被称为“当代武训”的张杰先生。

张杰先生出生于梁湖镇华光村,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困,小学尚未毕业便外出谋生,年仅11岁的张杰只身去上海当学徒。日本人轰炸上海时,他到处流浪奔波,做过毛竹、柴爿生意。1959年,张杰先生又孤身到了香港,在一家杂货店当伙计。后来,他自己在香港九龙尖沙咀的一条繁华街道上租了一个不到6平方米的楼梯间,做起了小本生意。锱积铢累,直到花甲之年,他才逐渐积攒起了一点辛苦钱。

张杰常常说:“我们国家国力强大了,但人口素质还低,竞争意识差,要培养人才,必须仰仗学校教育。国家人口多,摊子大,政府负担重,我们海外游子总要尽点心、出点力。”

张杰先生抱定宗旨,立下宏愿,誓将多年小本生意所得的积蓄献给故乡的教育事业,以表达自己拳拳的赤子丹心。

1979年,这位卖蟹老人首开绍兴市这个历史文化故都海外游子捐资助学的先河,为上虞中学带来一台价值3000元的彩电,自此一发不可收。至1986年,他接连向上虞中学赠送了雪柜、汽车等,并设立1万元奖学基金。

1987年以后,张先生办学热情更加高涨,他自订“五年计划”,提出要重建上虞中学。期间,张杰先生为上虞中学捐资建造了拥有32个教室,面积近4000平方米,设施堪称一流的两幢教学大楼。1989年,张杰先生又捐赠20万元给上虞中学建造图书馆,并捐赠一辆8座面包车100台吊扇。同年,张杰又向上虞县人民教育基金会捐助教育基金30万元。1990年,张杰先生再次捐资建造上虞中学女生宿舍楼,并设奖教金5万元和奖学金1万元。

1991年至今,张先生捐资办学的壮举又扩展到我市偏僻山区。他动情地对市教体委领导说:“我助学,不能委屈了乡下。哪里最穷,哪里有危房,我就往那里造学校。”

多年来,张杰先生倾囊而出,相继在皂湖中学、皂湖小学、覆卮中学、梁湖小学、湖西小学、玩石小学、永和中学、陈溪虹桥小学、梁湖中学建起了10幢漂亮别致、气派非凡的张杰教学楼,并为这些学校增添了许多设备。这一幢幢教学楼,这一块块砖瓦,这一把把桌椅,凝结着张杰先生多多少少的心血汗水和满腔真情!张先生说:“能看到故乡的土地上崛起一幢幢崭新的教学大楼,我真太高兴了。我感到精神气爽,好象越活越年轻,越活越充实,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才算好。”

在香港大闸蟹上市的黄金季节,张杰先生全家便忙碌开了。每天,他们要将一只只河蟹从包装箱里拎出来,然后用线牢牢地缚住,然后按大小分档装箱,然后再抬到楼上的大冰柜里藏起来。加莲威老道是一条繁华的大道,人来人往,张家父女每天每晚都勤劳地忙着这些活计,眼花、背痛、腰酸、脚麻自不必说起,老人每每想起远在家乡上虞的孩子能在窗明几净的教学楼里读书,就似觉来了无限的劲头。

上虞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对故乡的公益事业也作过许多贡献的金清扬先生深有感慨地说:“张杰先生捐助故乡学校的都是血汗钱,他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的武训。”

张杰先生平素生活十分俭朴。直到现在,他在香港的全部产业只不过是一套仅30平方米的住房。他的4个女儿,1个儿子也都相帮着在铺子里卖蟹。屋太挤,全家10多个人只好轮流吃饭。前几年,子女没有全部成家,为解决住宿困难,他费了好多口舌,向有关部门申请,从室内向外悬搁了两块水泥板,勉强多搭了一张床位,他笑着说:“人家叫我老板,其实我睡的是地板。”

张杰先生说:“我不打算在香港买房子,几百万元的钱买了房子,人一死,孩子多,分不匀,受益的也不多。几百万元用于家乡的教育,一大批孩子就有了希望,人生也有涯,钱最多也要死,给了孩子是害了他们。积财予子,莫如积德予子,我一直主张他们自己奋斗。”

在香港,张杰先生没有去外面吃早茶的习惯,他的早餐通常是泡饭和一碟豆腐干。香港的夜晚,到处霓虹灯闪烁,异彩纷呈。张杰先生的夜生活却非常刻板:要么在小店铺里张罗忙碌,要么沏一杯清茶、摊开一张报纸。他在淡泊宁静中思索着人生的价值,享受着人生的欢乐。

1987年,张先生适逢60大寿花甲之庆,他把5个子女为他祝寿的1万元钱又一次捐给了家乡的一所中学添置图书。1987年,张先生治病花了16000元港币,他非常痛惜。为了填补他原来捐资助学计划的这个“缺口”,老人终于戒掉了原来一天能抽两包“红双喜”的老烟瘾。

1988年春节,张先生儿子结婚,他说服儿子办婚事要从简,不能讲排场、摆阔气,又一次省下1.5万元钱,为上虞中学添置了实验仪器、铜管乐器和体育器材等。1996年10月,张先生怀揣着2万元钱的捐资款,来参加上虞中学40周年的校庆。在开会间隙,他背着一只大蛇皮塑料袋去街上转游,有人问他想买些什么好东西,他说,他要装六十斤小核桃带到香港去卖,从中也可赚回一趟去香港的路费钱。张先生捐资助学的钱就是这样一笔笔积攒起来的,又是如此一笔笔熬省下来的。

1997,香港回归,张杰先生恰逢七十古稀之年。在当今祖国繁荣昌盛、满目春光的时势中,他并不在乎年事已高,不管羁旅之苦,他还要大展捐资助学的宏图。就在1998年,张杰先生将这些企业所得的利润出资200万元成立了“张杰教育事业发展基金”,用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还与旅港上虞同乡会其他人士以共同出资联袂办学的形式,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沥东港联小学。进入古稀之年的张杰先生更加紧了捐资助学的计划与行动,他先后考察了梁湖镇花浦、江山、潘家陡、沥东西塘等山区海头的不少学校,并且订下了助学“五年计划”,倾其所有,痴情家乡教育发展,相继出资12万元用于江山小学扩建,投入25万元用于上虞中学教育设施改善,出资50万元为梁湖镇中建造综合实验楼……

张先生曾经郑重地说:“我今年已70多岁了,为家乡作贡献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要加快行动,建几幢教学大楼,只要我张杰在一天,就一定对家乡教育事业支持一天!”

位卑未敢忘忧国,年高仍重桑梓情。这就是一位香港卖蟹老人崇高的思想情操!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张杰先生的义举震撼了故乡大地,他以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捐资办学,向故乡人民展示了一部璀璨的人生教科书。正如一位歌词作者为张先生谱写的歌曲所言:这是一位卖蟹的老人,不朽义举让所有的荣耀失去重心,赤诚奉献让生命的意义满目芬芳。你的情怀滋润花蕾一样的生命,你的故事谱写天地间最美的诗情。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