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雄心激扬 才情浩荡

——记著名青年曲艺家杨国华

赵畅



作为一种走唱形式的地方说唱文艺绍兴莲花落,因其诙谐的语言、独特的唱调、丰沛的“节诗”,而拥有自己的广大观众。

在江南,在绍兴,只要哪里有人唱起莲花落,哪里准拥有人山人海的观众。我爱上莲花落,只是因为10多年前的一次亲密接触。那天,上虞市“两会”选举间隙,安排了文艺节目,其中就有莲花落表演。俟报幕员刚报出杨国华的名字,只见一穿着长衫的英俊小伙大步流星地走上台来,随着其的击拍主唱,场内的所有观众立马被其韵味十足、幽默无比的唱辞倾倒了。

那一天,那一次,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虞市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杨国华的名字连同他那沉稳大气、唱白娴熟的莲花落表演艺术,一下子走进了我的视野,亦同时走入了我的心里……

杨国华,上虞市章镇镇马村村人。1981年高中毕业,他才16岁。回到村里种田,别看他长得高大,可毕竟是个文弱书生,下田干活他不是个料。于是,他被编入了妇女队里。妇女们见了这位小弟弟,自是疼爱有加,不时地照顾他。只是有个条件,杨国华得替她们唱上几句,以添其乐、解其乏。让其唱上几句,对杨国华而言,则自是小菜一碟。

其实,在村里杨国华早就成了一名活跃的文艺骨干。节假日里,一些文化活动少不了他忙碌的影子,他有时是配角,更多时候则是主角。

让杨国华记忆犹新的是,17岁那年,他替在城里一家建筑公司工作的哥哥捎东西,无意中发现绍兴曲艺团将在上虞剧院演出《回娘家》,票价最高2角,最低1角,可自己口袋里就是没有一分钱。后来,总算在同村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买了一张楼上最后一排的票。其时,尽管看不清台上演员的脸,但演员那充满乡情的唱词,尤其是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胡兆海那无可挑剔的唱腔和做功,深深打动了他的心。是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觉得莲花落这种曲艺实在太神奇了,台上一个人,一把胡琴,一块敲板,就控制了整个局面。要是自己能做个莲花落演员该多好,况且自己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人亦长得不赖。

梦想一旦占据一个人的心灵,随着其的不断膨胀、发酵,便能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啊,杨国华第二天回家,就开始在收音机和广播里跟着学唱。那时,广播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绍兴莲花落《回娘家》。每当曲调响起,他便赶紧拿起笔和本子记,有时刚端起饭碗,但闻开唱,便搁下碗筷,再加续记。如此这般,前前后后、反反复复,整整记了20多遍,最后总算把它给记全了。记完了,接着便是学唱。无论在家,抑或出门;不论在田里干活,还是在别人家串门,他都会自觉和不自觉、有意无意地学唱《回娘家》,那如醉如痴的样子,委实让人怀疑其是不是太过火了。然而,就是依仗着这般痴迷,这般投入,杨国华竟将《回娘家》背了个滚瓜烂熟。那年头,农村里宣传计划生育正闹猛,他自被选为宣传员。唱莲花落,得有四弦胡琴。可到哪里弄钱呢?与好友一算计,便合伙做起了贩卖桃子的生意。赚了钱,他便很快从绍兴买回了一把9元钱的四弦胡琴。胡琴一到手,他甭提有多高兴了。白天唱,晚上练;喉咙痛了,吃点药再练。如此这般,他总算可以全副武装参加演出了。

看戏,当是杨国华的最爱。有一次,听说胡兆海先生在城区附近的赵家村演出,他从朋友的父亲那里借了辆旧自行车,一口气踏到了演出地点。看胡兆海先生的演出多了,再加上自己的反复练习,他感到自己有点儿像样了。羽毛渐丰的他,18岁那年在哥哥的陪同下,到上虞县文化馆报考,加入了“上虞县曲艺队”,并领取了演出执照。

真正的第一次演出,对杨国华的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面对着灼眼的灯光,面对着比肩继踵的观众,站在台上的杨国华竟将原本背得很熟的台词唱得个结结巴巴,且忘了相应的动作。一曲《回娘家》唱完,走下台来,他早已成了大汗淋漓之人。然而,杨国华心里至为明白,不呛几口水,又怎能学会游泳呢?

杨国华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缘份的。是啊,就在自己正式走上演出舞台不久,适逢胡兆海先生在章镇影剧院演出。待其演出一结束,杨国华便壮着胆子到后台找到了他。说明来意后,平易近人的胡兆海先生,并没有拒绝这个不速之客的非份要求,而是让其唱几句试试。听罢,胡兆海先生表示满意,并关切地询问其今后的打算。对此,杨国华直言不讳说:“只要您能收我为学徒,我什么事都愿干,我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曲艺事业。”爽直的胡兆海先生当即答应说:“那好,明天上午8时来上车,自带被铺同我去慈溪、余姚演出。”听到这满口的应诺,杨国华高兴得连叩拜师头。

杨国华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机遇来得这么快,不经意间,自己一下就成了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胡兆海先生的徒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在随胡兆海先生演出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自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加上自己的实践摸索,他的演唱技艺得以大进、精进。

1983年,上虞县举行首届曲艺大奖赛。一曲由他自己创作并表演的《双鸳鸯》节目,获得了一等奖。从此,亦翻开了杨国华曲艺生涯崭新的一页。自此,杨国华的名字始不胫而走。在以后的几年里,一直是杨国华丰收连连的季节。1986年,他与人合作演出的一曲《显灵》荣获一等奖。而在上虞市首届葡萄节中,一曲自编自演的小锣书《美哉,上虞》更是轰动了上虞。同年8月,他携《显灵》参加省曲艺家协会主办的绍兴莲花落大奖赛,又获得表演一等奖。

杨国华的演唱艺术渐渐趋于成熟。他的声音苍凉而又高昂,高音区雄劲刚烈,中低音区浑厚、坚实,略带沙哑,充满磁性,转折处如云天裂帛,低回处如巨石夯土,他似用心在唱,用他的整个生命在唱。梅纽因说:“音乐中最纯粹的是人的嗓音,所有的乐器都是对人声的模仿和礼赞。”听杨国华的歌声,仿佛听到了梅纽因所说的“音乐的纯粹”。在乡下搭起的唱台上,黄昏的灯光下,他演唱的莲花落曲调在热土上自然地流着,就像山野林间的水,就像田边小路上的风,观众居然没有听够!

名气做大了,自有人找上门来。当时的绍兴曲艺团团长、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倪齐全先生,亲自登门邀其去绍兴曲艺团工作;后经上虞县文化局分管局长的再三挽留,杨国华决意留在上虞,为家乡的曲艺事业做点成绩。1987年4月,上虞县正式成立了自己的曲艺团,由杨国华任团长,有团员12人。曲艺团成立不久,他们的足迹便遍及慈溪、余姚、绍兴、萧山等地。他们既演传统的,也演现代的。传统的有《王华买父》、《五命奇案》、《唐伯虎点秋香》、《一夜夫妻》、《顾大麻子》、《三审林爱玉》等,现代的有《上海奇案》、《南京要案》、《半夜寄案》等。带着这些戏,他们每到一地都能演上个十天半月。那些年里,他们都是走到哪演到哪,可谓戏顺气顺,一顺百顺。

1989年,杨国华在上虞县文化馆的帮助下,到杭州录制了他生平第一次录音磁带《王华买父》。一个县级小城的演员,居然能出录音磁带,这可是一桩新鲜事。小城轰动了,杨国华亦自是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新闻人物。出了录音磁带,杨国华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更高了。他知道,从此以后观众们对自己的评价将会定位在出了录音磁带的杨国华上。于是,他瞄准了新的更高的目标。自然,他亦为之付出了更多的汗水。

寻找新的突破,需要有新的最佳的组合。1992年,他找到了上虞县百官镇文化站干部袁伟文。袁伟文是一个集说、唱、弹、拉、编、导于一身的全能型文艺人才,双方一拍即合。很快,一曲《一场游戏一场梦》出炉了,几经操练,杨国华带着它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曲艺大奖赛,并荣获一等奖。同年,杨国华又带着一曲《山伯英台店》,赴京参加全国曲艺大赛。最后,在与6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演员的角逐中,荣获优秀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站在领奖台上,杨国华幸福得像小孩一样,激动的泪花竟夺眶而出。此境此景,他才知道从事曲艺事业的崇高,才感到成为一名曲艺演员的自豪。

在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杨国华亦不例外。受着诸多因素的冲击,1992年以后,剧院票房明显下降,杨国华的演出亦可想而知。为了养家糊口,他一边从事演出,一边动脑筋承包了一家饭店,还到一家公司当了办公室主任。尽管公关能力得到了培养,可毕竟隔行如隔山,他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他常常作着这样的比较:搞企业管理,碰到了难题, 自己无论如何理不出个头绪,总是抱头叫苦;但对曲艺,不论有什么问题,哪怕是一句台词、一句唱腔,自己都会有滋有味地去钻研几天。经过比较,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兴趣在曲艺上,只有对曲艺才有感觉,才有信心。因此,他抱定宗旨: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对曲艺事业的追求,将矢志不渝。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善良的女人。”此话好像是专门对杨国华说的。可不是?1997年,杨国华患了重病。一直到2000年,杨国华整整休息了3年,3年中杨国华没有收入来源,他痛苦,他彷徨。有时,他会对着房顶的天花板发呆,在明暗交叠中,历史的沧桑、人生的崎岖、命运的无常会陡然涌上心头。但一想到在住院的一个月里,每天24小时守护身边照料他的,且没有半句怨言的,就是其妻子,一想到就是妻子用她那坚强的双肩托起了这个家,杨国华自会排遣叹息和伤痛,并给妻子送上一份特别的感激。可每每杨国华说上几句道谢的话,妻子总是淡淡一笑说:“谁让我们今生今世做了夫妻呢?我为妻的不照顾你,还能让谁来照顾你呢?”听罢,直让杨国华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人在困境中成长是件好事,不少有成就的艺术家,都饱受过困苦与磨难,在困苦中求索,在磨难中自励;虽历经生活布下的种种艰辛,却依然热爱着生活,执着追求自己的事业,并一直走向成功。虽说杨国华养了几年病,但他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爱恋着的曲艺事业。随着曲艺市场的渐渐复苏,杨国华依然活跃在曲艺舞台上。2001年,杨国华出了第一张VCD碟片《王华买父》。2002年,他又应浙江省文艺出版社之邀,出版了两张VCD碟片:《五命奇案》和《大伯与弟媳妇》。

《大伯与弟媳妇》这个片子,因为采用的是实景拍摄的方法,故发行后效果很好。有不少人通过这个片子认识了主角杨国华,其中有一位不得不提及的,则是浙江传化集团董事局主席徐传化先生。徐传化先生显然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不仅企业办得出色,而且特别喜欢戏曲,且乐意与文化名人交友。一位身价之巨的大企业家,一位大名人,要与地位卑微的自己交友,杨国华自是缺乏思想准备。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杨国华与徐传化先生成为忘年交,杨国华瞄上的是他的钱。然而,恰恰相反,杨国华敬重的是他对事业的追求,对人才的尊重,对曲艺的支持。

近几年来,杨国华光在家乡上虞,就为徐传化先生联系了专场演出近百次。内容则大多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每次莅虞演出,徐传化先生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亲自参加伴奏。此境此景,委实令杨国华感动不已。随着与杨国华接触的日益频繁,徐传化先生发现杨国华确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戏曲人才,于是诚聘杨国华为“传化艺术团”业务团长、艺术顾问。跑萧山到艺术团指导多了,跑外地联系演出频繁了,徐传化先生看在眼里,怜惜在心里。有一天,他对杨国华说:“小杨,你忙里忙外的,非常辛苦,我给你买辆车吧!”杨国华听罢,恍如做梦似的。2002年的一天,当杨国华拥有车子的时候,他分明觉得自己的事业亦开始如虎添翼,将会出现腾飞。

一个人的成功,依恃的是力气、才气、运气的交合。才气是稀缺资源,永远不会太多;运气则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要常说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惟有力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人如果才气、运气、力气俱全,那就等于抽到上上好签,不想成功都不行。对于杨国华,怕是“三气”聚合的幸运儿。

2004年4月一天的晚上,上虞剧院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这里正举行“杨国华从艺二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省内许多著名演员前来捧场,100多单位和个人送来了条幅、花篮以示祝贺。

更让杨国华激奋的,则是两位长辈、老师的讲话。一个是徐传化先生,他说:“小杨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同父子一样,他的为人和艺术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另一个则是他的老师胡兆海先生,他说:“杨国华是我上个世纪80年代的学生,他很成功,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是啊,杨国华不失为一位成功的戏曲家,他不但拥有自己的一大帮朋友,他更拥有一大群喜爱自己的观众。

大抵受“传化艺术团”综合艺术演出的影响,观众们慢慢的已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喜欢老的一套了,他们要求变换口味,他们开始接受新的东西,喜欢欣赏那种由越剧、绍剧、小品、相声、歌舞组成的综合性文艺演出。有鉴于此,一个念头从杨国华脑中蹦出:在大力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自己何不成立一家属于个人的艺术团,以多品种经营来繁荣全市的文化市场?这个想法, 自是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005年3月,由市工商局、文广局等部门审批同意,一家个人独资企业“上虞市国华艺术团”正式成立了。挂牌那天,领导祝贺来了,同行道喜来了,为他“吃螃蟹”的勇气,为他二十余年痴情于戏曲艺术的精神。

这是一个体制、机制极其灵活的艺术团。艺术团共有演员20多名,白天一般各自在单位上班,晚上集合排练或演出。不仅如此,艺术团还为需要单位和个人提供策划和戏曲以外的其他节目。今年,上虞市公安局在市文化广场举办了一场“平安上虞”文艺演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尤其是由艺术团编排并由杨国华与学生施金裕演唱的《歌唱八名好警察》,以男女对唱再配上舞蹈队合演的新颖表演手法,得到了公安局领导和观众们的一致肯定。前不久,汤浦镇在市文化广场举办的“悠悠舜江情”文艺晚会,以其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形式独特而受到观众的赞许。而这场文艺晚会,恰恰是由艺术团负责策划、编排的。

2005年8月的一天,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志桂专门赶往“国华艺术团”调研。当听到“国华艺术团”不要国家一分钱,演出搞得红红火火时,对他们这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灵活体制和经营路子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杨国华及其艺术团能够为振兴绍兴的戏曲事业再立新功。领导的肯定和关爱,杨国华自将它化作了莫大的鞭策。他对艺术团下一步的发展作出这般识见:以集聚人才为支撑点,以精创剧本为突破点,以占领农村市场为主攻点,通过剧目内容贴近农民,艺术形式贴近农民,演员作风贴近农民,让艺术团真正走向市场。

突然想到了贝多芬说过的话:“音乐是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我们的戏曲艺术,不也包孕着“教育人向善,给人们带来美好启迪”的功能吗?免遭玷污和亵渎的戏曲艺术,定然会有属于自己的一方蓝天,这是杨国华及其艺术团认定的一个方向。其实,不必赘述,杨国华办公室玻璃台板下压着的一副俚对就告诉了我们他的那份澹定与追求:“职业原无贵贱,只要安心务正,就是他剃头唱戏缝衣裳,不算低下;品格应分高下,若是任意胡来,哪怕你任官为宦做皇帝,照样肮脏。”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