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炼剑桥

舟肖


炼剑桥,在万古名桥博物馆之称的绍兴,纯属普通之辈。它粗俗,它简陋,难以使人感受到鲜亮之处。然而,平庸的它却有着美好的传说和壮丽的功绩。

炼剑桥座落在古越遗地,东关街道炼塘村,一个出村西口,叫大运江的地方。是座三孔石砌平面桥,与华美无缘,与壮观无故,但建造工艺“粗枝”中的“讲究”恐怕并非多见。屹立于河中两处桥墩,直横交叉叠垒的石条,均凿有凹凸槽口,上下、左右相互紧攀,十分坚固;桥墩上天盘梁搁搭处两侧,分别置有约一公尺左右高的石扁条,中间有两个直径约25公分的洞孔,插上木杆,权作护栏,卸去木杆似若八位护桥大兵;岸头引桥坡势特别平缓,阶梯石面宽足有75公分,而高度只20公分。专家讲,这种坡势造型以适应马过往为主,属马桥。

炼剑桥是座古桥,据《上虞县志》载:现存炼剑桥,清康熙年间修造。历史可证已达300多年。可当地百姓中流传说,炼剑桥原型是座“蚌壳桥”,眼下这座三孔桥是乃遭受漫长风雨剥蚀后“几经破损,几经修造”的“续玄桥”。传说:二千多年前,越王句践为报吴国之仇,实施卧薪尝胆,蓄兵备械,选择于古鉴湖边上一大池湾(现炼塘村)为铸炼兵器之地,在20里外的称山脚下收集作燃料的木炭,可这得天独厚两地间,被一条30多华里长的河流横亘相隔,使行动带来诸多不便,负责铸械的大夫策马往返寻思中,发现数块巨石散卧在一小山脚下,便马上令属下搬去其中三块形若蚌壳的石块,搭筑成一座桥,让人更欣慰的是这座蚌壳石桥不管河水旱涝浅深,依然随水沉浮,保持相当高度。当地百姓有板有眼地说,道墟镇云里村一个石塘头的自然村,便是当年越王造桥取石之处而才留有的村名,至今仍延称;桥脚南边被泥土临将湮灭的蛮石就是“退役下阵”后的蚌石。要不,在平地水田边怎会有乌蛮石?

我无从知晓,但得以揣摩,当年炼剑桥造就落成之时,并无张扬的彩旗,也没有高嚣冲天的鞭炮,而只有全身散发臭汗,上下全是泥垢的乡土百姓,但他们欢呼,他们雀跃,片刻过后,立马投入紧张的运炭、背械劳作,自此,此桥便俯身躬背,迎送着一列列马队,一批批车辆,驮着兵器过经,任蹄叩,任轮压,忠于职守,恪守奉献,以至从原先的战略型转为后来的民事交通型,仍悉心卖力,忠诚干事,立下汗马功劳。这不?当地群众提起炼剑桥,就都不无骄傲地滔滔地抖落出许许多多这桥的功绩,他们说:数以百计的绍兴师爷就从这里走往天下,当时竺可桢也在这桥脚边乘船远涉他乡……

其实对炼剑桥感激至深的还算边上一个叫王家堰村的村民们,传说,这村的祖先,是以石作为业的兄弟俩,因为居无定舍,东一天西一天,做工度日,那年兄弟俩应召前来炼塘村附近修古纤道,且听说炼剑桥引桥遭毁,行人有难,兄弟俩不顾得失,连续三天的工余时间将桥修复于原,深得当地乡绅器重,并将三间路边小屋赐送于这对小石匠,从此他俩在此生衍过日,但传统石作业固然不改,一代延续一代,以至到目前这个村几乎所有男性仍以石匠为业。精于造桥做路。眼下这个村石匠起家建立的交通工程公司就有三个。近年他们先后参建了甬台温高速公路,嵊泗金青跨海特大桥,杭金衢高速公路,衢江大桥,投资12亿多主道长达17.2公里的温州大桥等,按那里群众讲,得缘于炼剑桥作业。

与许多古道名渡一样,炼剑桥从漫长的历史隧道中穿越而来,已经显得十分苍老,并曾似处“隐姓埋名”之境,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从杭州来了两位戴眼镜的人,他们下车后,便向田头一个年轻汉子探问炼剑桥情况,可这位年轻人却是一问三不知,急得这两客人掏出身边随带一张发了黄的地图让其辨认,这位身处名桥不识桥的汉子才恍然醒悟,指着不足百步之遥的那座桥,便说“那是,那是,是那座桥”,大家合计着用硬物剔去了浮生于桥梁口密密匝匝的石苔,果然,“炼剑桥”三个苍劲的繁体字赫然跳跃而出,让这两位汗颜来客一下笑堆满脸,既是搞丈量又是拍照,一直忙到天黑才离去。

炼剑桥这座不可多得的古桥,如今虽处“衣冠不整”,“面容疲惫”,周边棘藤密缠,但却仍静静地坐卧在属于它的地方,像一把凝重的大钳子将大运江关隘处牢牢地钳在一起,这一职守之神,许是它对当地政府、父老于治水改河、筑路整地中未曾动它一根毫毛,使它安逸生存的一种回报!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