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是学识修养、书写技艺和人格性情的融合,是书家经过长时间磨砺积累养成的细致功夫所再现的人生体验的结晶。童建华的书法作品,无疑包容着传统美学观和现代审美情趣,其一两行笔墨,就把观众拉进他所描绘的艺术空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令人赞叹的艺术创作力。
如果说,童建华的书法是那样的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激奋的话,那么,一个周日下午的采访,则让我亲身感受到童建华那涌动不息的激情……
一
1956年10月,童建华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城关百官镇。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出生才3天,父母就把他寄养到余姚县梁弄镇外婆家。都说家庭氛围能够熏陶人、滋育人,此话不假。童建华的外祖父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且书画了得;加之大舅和二舅都擅长书画,又是上海和兰州高等院校的教师,满屋书香画味怎不令童建华耳濡目染、跃跃欲试?
每到外祖父舞文弄墨之时,童建华便会情不自禁地铺纸研墨,煞有介事地学写书法。而寒暑假里,当大舅、二舅从外地归来,全家人便成了书海墨涛的弄潮儿。期间,少年童建华自是得益匪浅。
伴随着书法基础的不断夯实,童建华无论在余姚梁弄镇后陈小学读书,还是后来返回上虞百官镇就读鲁迅中学,其书法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全县书法比赛,只要其一沾边,必榜上有名。
1972年7月2日,是童建华人生曲谱上被按响了的一个音符,一个令其终生激荡、回味的音符。初夏的曹娥火车站人头攒动,歌声嘹亮。一上火车,一想起将为祖国边疆建设奉献青春,顿时热血沸腾,早已忘记了离愁,一路歌声,一路激情。然而,火车颠簸几天几夜后,将风尘仆仆的童建华一行甩在了吉林省镇赉县到保公社一排低矮的土平房前。面对破旧的村庄,一路的荒凉,童建华内心凉了半截。尔后,马车又将童建华等11位上虞知青拉到了一个更为贫苦的小山村——后车力村。
面对清贫的生活,面对繁重的劳动,童建华伤心流泪过,亦曾彷徨沉沦过。但老户长手把手教农活的那份淳朴、勤恳,房东大娘教烧高粱饭、蒸粘豆包的那份温良、细巧,直让童建华感奋。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北大荒人憨厚清贫,话很少,但却有一颗世界上最善良、最纯美的心灵,那种美不是华丽的、供人欣赏的美,而是叩击你心扉,使你终生为之震撼,为之颤栗,为之慑服的美。”是啊,北大荒人就是用平凡而不做作,无私而无炫耀,细小而又无处不在的关怀和真挚的情感,感动着、温暖着童建华这一代人。
北大荒的夜是长而冷的,天是黑而寒的,唯有窗花演绎着美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当你悄悄入睡了,它却神奇般地活化了,不着痕迹地出现了,舞动纤纤细细的长笔,圈圈画画,点点染染,漫飘四周。这支看不到摸不着的神来之笔,无形无状,无影无踪,似乎靠着隐形的力量用点与线作画,积点成线,积线成面,任意走笔,随意刻画。在不经意间,一幅幅杰作出现了,笔触流畅,绘制自如,纯白如银,透明如镜,薄厚不滞,浓淡不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任你遐思,任你浮想……不知有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童建华,借着月光,一边欣赏窗花,一边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涂涂抹抹,并提按顿挫——窗花,恍若媒介,竟重新激起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渴望,对书法创作的迫急。尤其当东方现出曙光,窗花悄然融入朝阳,与太阳一起蒸发之时,他对书法艺术的挚爱,对书法创作的痴情,则始与生活一起沸腾。
二
因为住房里电灯光暗淡,苦于坑头上没有坑桌,童建华只好借用附近一所小学的教师办公室,以为书法练习之所。不论白天劳作多么辛苦,他每天闻鸡起舞必如期而往,且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
他临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也临勤礼碑;临王羲之十七帖,也临孙过庭书谱。后又嫌所临之帖不够,他还通过上海友人到书店去淘。下乡期间,童建华临碑帖不下十余种,扎实的临池功夫,使他在传统的汪洋大海中不断吸取养分,转益多思,潜移默化。
随着书艺的渐渐长进,童建华声名鹊起。1974年底他被特招到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二分部政治部做电影放映员。其时做电影放映员,要求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画,并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于童建华言之,这自是当仁不让的,而按部队首长的说法,当是人尽其才了。
部队生活,给童建华留下的回忆,有苦涩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美好,是收获。在部队他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书条件,那些年里,他几乎访遍了沈阳的一些书法名家,并开始在《书法报》、《丹东日报》、《本溪日报》、沈阳军区《前进报》、《书法报》发表书法作品,还在丹东本溪两市书法比赛中屡屡获奖,以致被沈阳军区同行称为“沈丹线上一支笔”。而最让童建华引以为自豪、记忆犹新的是,他被抽调参加沈阳军区后勤部科学技术成果展和总后勤部科学技术成果展布展。其时,成果展的前言、导语和照片下的文字说明,都要用毛笔字书写。童建华的一手欧体楷书,与印刷出来的并无二致,终赢得好评如潮。
北大荒的那段生活,对于童建华确乎是刻骨铭心的。他将青春这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这片苍茫的黑土地,也留下了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北大荒情结。30多年以后的他,心中升腾起一个“梦”——单车万里赴北大荒。是啊,他想重回北大荒,再去看看那块黑土地,寻找曾经的憧憬,曾经的梦幻。2004年4月23日,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充分的准备,童建华打点行装,独自驱车,终于踏上了通往那片令他魂牵梦萦的黑土地的征程。驾车途经6省,行程4700多公里,5月2曰,童建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尽管镇赉县这片黑土地,与当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但与老户长的重逢,两人的举杯对酌,自令童建华醉得很沉,醉得很香。北大荒是童建华的第二故乡,在故乡他被撼动了,与其说他是在返乡,不如说是在寻根。乡根就是这般牢固,乡情就是这样神奇,别看它看不到摸不着,却能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同时还会感染别的人,因为它植在每个人的心中。你挖不走人的心吧,那也一定撼不动乡根。只要我们的心脏还在跳动,乡根就永远扎在心底。
当年的知青,而今成了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乡亲登门拜访者, 自络绎不绝。童建华的到来,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他返回镇赉县城时,当地政府专门为童建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仪式上,一位县委领导饱含深情地说:“吉林和浙江,镇赉和绍兴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要感谢浙江人民,感谢绍兴人民,30年前绍兴知青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镇赉,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这块黑土地上。这次,童建华作为文化使者,单车万里行,重回第二故乡,我们深深感动了。”是的,童建华单车万里行,不仅是回访遂愿之行,更是书法交流之行。由镇赉而白城,由白城而沈阳,童建华参加了一个又一个书法交流切磋活动,并先后将300多幅现场作品赠给了那块哺育过他的黑土地。
三
1986年,童建华从部队转业来到地方。组织上视其特长,将他安排到上虞市文联工作。
在文联工作,对他而言无疑是如鱼得水、似虎添翼。除了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他还积极参加每年的“三下乡”写春联活动。每到一处,他写的春联因为雅俗共赏而格外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童建华最喜欢有星星的夜晚。他以为只有在此时,他才可以保持仰望的姿态。是啊,星星是洒在轻轻浅浅高高低低的景物上回响着的断断续续的钟声;是在空中长长短短的散步的丝丝长鸣的笛音。浩渺的天空中群星闪烁,那密集的光点,超然于尘嚣上,以冷静而诡秘的眼神俯视苍莽匍匐的大地。在夜色的笼罩中,带着本能的茫然仰望天空,在星光与目光相交时,童建华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冥想。而站立于旷野中,童建华则更有一种被提升的感觉。“我是谁?为什么活着?我希望什么?”而答案其实早已在童建华的心中。因为,除了书法艺术,还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呢?
如果说,在北大荒插队和部队当兵之日,是童建华书法艺术打下扎实基础之时,那么,回到地方的20年,则是他书法创作达到炉火纯青且不断创新的20年。
楷书,是童建华书法中的精品。观其创作的作品,尤是其楷书,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惊喜和慰藉。笔墨精致,当是其楷书中的基本品格。众所周知,楷书难在精致,细而不弱,粗而不肥。难在端正中见灵动,小巧中见大气,笔墨酣畅而气韵生动。难在有韵味有变化有风度,不刻板不做作不轻佻。见童建华的楷书作品,笔墨起止转折交待得非常清楚,笔路清晰可辨,切锋中锋最为突出,外方内圆,保证了字型的干净利落和精干劲挺。而细细观赏,但见线条饱满,气度不凡,结字方圆兼顾,自然而又充满拙气,运小字如做大字,有开阔气和豪气,笔墨在精致中求变化,大小极力错落。节奏感强烈,气韵流畅,沉着而激情荡漾。难怪行家评说,童建华的楷书“有高古气而具典雅意味,有形式而具现代感,吸纳诸家而自具风神”。
童建华的行草书,则以南帖为旨归,博涉多优。其结体宽绰而不散漫,潇洒舒畅,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笔法精练灵活,点画运行顺乎笔势,行笔方圆相济,中锋为主,偶配以侧锋,更添其容夷安和之态。因而所作行草,皆八面出锋,变化多端。紧涩中不乏恣肆,沉重时更显飘逸,平易中时见拗峭,萧散中不乏谨严,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对书艺的一往情深都化作笔墨,融入线条,形诸文字,寄托幽思。
对于书法创作,童建华提出要吸收古人精华,甚至糟粕也要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在个性上,他提出了“逢二则变”的理念,在切情上提出了“书如其时”的看法。这些妙语,若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在传统的“缸”里多掏几瓢的本钱,是无法达到这种认识高度的。童建华的书法不为时风所左右,与时下那些旁逸斜出的“邪怪”书风相比,显得有些“老实”,但他走的是正路,老实中透着一种深厚与老道,透出天然去雕饰、本色自风流的境界。也许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四
童建华的书法,其风格之美,也融合了多种审美情趣。其以壮美为主,隽秀清逸兼之。读其字,有点像赏读孟德、东坡之诗。会令人赞叹字里行间的清峻奇崛、豪放苍茫的意境,也会令人想到作者的一身浩气和满腔激情。书法艺术都有其神韵所在。童建华的书法中,既有山的巍峨,也有河的奔腾,还有海的浩瀚,大有洒满人间激情之势,奔涌而来,冲进人们的心灵,激发美的情感,唤醒美的感悟,释放美的能量,荡漾着心灵的尘埃。其神韵全在挥毫泼墨之间,让人遐想无限,也激情无限。书如其人,这是中国书法独有的品评方式,因为它是性灵、涵养的物化。童建华的豪放书风,或许是性格使然,也跟他屡屡推崇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倡导儒家积极的人生观有关,故笔下郁勃放旷之气,往往动人心弦。
与童建华接触,会发现他随和沉静,不喜张扬,待人处事十分坦荡轻松。东汉的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心胸无阻碍,笔下自然流畅飘逸。这是古代书学论著中十分推崇的一种传统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特别强调利用道家文化中的“虚静”理论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艺术上刻苦追求而又不求闻达于世,甘于寂寞陶冶情操。心胸开阔而平静, 自然会不自觉地形成这种甘于守成的创作心态,而书法讲究的最佳创作境界就是以平常心态的“无意于佳而佳”的创作实践。
童建华知道,书法创作要达到融化古今的见地和广纳百家的胸怀,则自己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涉猎古今的宽广视野。童建华在文化和历史的涉猎上是广泛的。从青少年时期就信奉前辈书家所倡导的书法创作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书外之功。他总以为,读书不仅是营养的添加和补充,更是一种信念和生活方式的坚守。读书不是一种心灵投资,其回报是漫长和不经意的。又有谁知,童建华的小提琴、电子琴也拉得纯正、弹得地道,且还获得过本市“十佳歌手”的称号哩!其实,谁能否认这些综合文化艺术修养对其书法创作的通感意义呢?
童建华达观,率真,洒脱。他并没有把书法当成职业,而只是作为业余爱好。其实,业余很值得重视,从古到今专业搞书法的人极少,且从古至今在书法上取得成就者多是业余书家。业余书家不可自鄙,当今书坛,业余书家仍然是主力军,而且最有生气。业余的时间其实不少,关键是能不能挤出时间;真正爱好,就能挤出时间。业余的好处之一,可以把职业中所思所感抒写出来。这对书法很重要。童建华无疑是得其业余创作之神韵的。
在书法创作上,童建华无疑是成功的,其虽不能与大师、大家相提并论,但终究是拼杀出了一条血路,并成为独树一帜、闻名遐迩的书家。他早早加入了浙江省书协,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各级书展,并陆续在一些书法专业报刊发表,不少作品还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收藏家收藏,出版过《行书对联字帖》等专业书册。作品先后在全国和省、市比赛中获奖。值得一提的是,他将汉字笔划拆开,从点、横、竖、撇、捺教起,“化整为零、集中训练、优化组合、水到渠成”的教学法,令先后受训于他的50多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要领,并学有所成。不少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书法比赛,频频获奖。其中2001年王开来、宣言小朋友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分别获得小学组特等奖和二等奖;今年俞承佑小朋友荣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美协展览部、中国书协展览部等5单位举办的“全国青少年书画展示活动”书法类少儿A组金奖,并同时荣获由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中国美术馆、韩国世界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青少年书画展”书法类金奖,而童建华本人则荣获书法类“伯乐奖”。
在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人们需要激情,也需要充满激情的书法艺术。在童建华的书法作品中,人们获得的是一种挥洒的激情,但却分不清是笔墨挥洒着激情,还是将激情挥洒在笔墨之间。童建华自号“中华咏墨人”,其中自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涟涟激情,自包孕着他将通过具有生命力的线条,在笔端的腾挪顿挫中展现出音乐艺术的律动和节奏的跳跃那份可贵的欲望。
童建华创造的这种激情,必将永远属于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