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朴素的炊烟

金意峰


关于炊烟的记载,似乎可以追溯到钻燧取火的年月。那是一个蛮荒蒙昧的世纪,先民们最初的劳动呼声像炊烟一样易碎。真正载入文学史的,可能以晋陶潜的诗最为著名。这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大儒在其诗《归园田后》中怡然自乐,诗中寥寥几个字,犹如电影镜头缓缓拉开,将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炊烟缥缈的深远背景里,活脱脱就是一幅生动质朴的村居图。

显然,这是一个看似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的世界,是诗人理想中的典型的桃花源。

也许是受了陶诗的影响与熏陶,唐朝的王维笔下的田园诗沿袭了其清新淡雅的风格,亦以意境取胜。如他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由渡口而落日,由村落而炊烟,将民俗风情与自然情境融为一体,从而构成富有情趣的生活过程。

不过,也有写炊烟写得极悲苦的。与王维同时代的另一诗人张继在《阊门即事》一诗中写: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描绘的是农民被招募当兵,土地家园荒芜的情形。诗中颇含知识分子式的悲苦,那炊烟是透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唯美,甚至有点形而上的浪漫情调。

读着这些从千百年历史长河里浮现出来的雅致的古诗句,几乎觉得人世间无物不成趣。即便如炊烟,也是一份佐料,一种诗韵。

然而,现实却似乎要比诗人们天宇般辽阔的想像严峻得多。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仍有近50%的农家使用牛粪、树干、农作物秸秆和煤炭作为炊事燃料,它们产生的浓烟中所含的颗粒物和化学污染物被人体吸入后,会大大增加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病风险,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妇女和儿童每天在家中吸入的炊烟远远超过国际安全标准。一份出自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恰恰就是农家炉灶里冒出的炊烟,每年导致发展中国家160万人死亡。

更有甚者,印度和美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发现,亚洲南部升起的炊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当地的气候。而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降雨模式,增加洪水和干旱的严重程度。为此,科学家们建议,应该使用清洁烹饪技术,改善农家炊烟造成的空气污染状况。

看来,生活往往充满了黑色幽默,令人啼笑皆非。科技与文学有时候走在相悖相反的两条路上。当人类的大脑日趋清澈、理智之际,美好的想像却被现实所取代,甚至消失殆尽。

整理这篇文字的间隙,我恰好读了北京作家朝阳的—组作品。这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清醒的知识分子。可贵的是,无论是《父父子子》,还是《丧乱》,都是以一种贴近民间的姿势书写的,因而像屋顶上的炊烟一样真切朴素,具备绵延不绝的穿透力。不是那些不痛不痒的文字,不是那种矫情的赏玩文字,它更让我想到美国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后者正是以农民的身份,以一种平等对待生活的姿态,写出了《喧哗与骚动》这部著作。

现代歌手邓丽君把一首《又见炊烟》唱得柔情脉脉,深受人们喜爱。接着就是罗文与王菲的翻唱,亦声情并茂。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歌声仅仅像一缕转瞬即逝的炊烟。我还能记得,多年前我曾懒洋洋躺在床上听邓丽君的磁带时的情景。她唱道: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笼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那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所以,有时候我读那些华美的诗文,总觉得那是天上的彩云,不是每一个人能够眺望到的。我想我能眺望的肯定是接近大地的一些事物。比如炊烟。在我目力所及的高度。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