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走近金字塔

尚虞人


参观金字塔,这是童年时早就孕育的一个梦。而今年5月的一天,当我从埃及开罗机场下机之时,我分明觉得金字塔已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梦想将要成真。

次日下午,拥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我们一行驱车前往开罗西南的吉萨。

金字塔,古埃及的国王陵墓。主要流行于埃及古王国时期,因其平整的方锥体三角形侧影类似中国的“金”字,故汉语称之为金字塔。在西方,则沿用希腊语的“庇拉密斯”一称,其原义为高。金字塔形制虽甚简单,规模却很宏大。现存约80座,其中最大的3座耸立在埃及开罗西南的吉萨,自古即被视为世界奇迹。

不出半个小时,金字塔便向我们迎面扑来,一瞬间的视觉冲击力,是那般的震撼人心。车里的人,个个激奋难已,失声叫喊,车尚未停稳,大家便争先而出,直奔而去。是啊,多年情感的积蓄,一旦打开闸门何以不訇然倾泻?

金字塔,自是大自然艺术和人类智慧的缩写。重温人类的童年,绝不是要重温火种刀耕和绳床瓦灶,不然,那些十分智慧的文化人物与能工巧匠们,便不会在这里倾注毕生的心血与资财,一代又一代地“分石裁山”。 

金字塔的建筑形制,来源于古埃及对人死后必须妥善保存遗体的宗教信仰。埃及人因此极重视墓葬建筑的牢固,在埃及文明初期(第一、二王朝),已有马斯塔巴墓之建造。此种墓的墓穴置于地下,地面以砖石砌筑长条平台式的墓室(阿拉伯语称为马斯塔巴)。后又感到单层平台不足显示其牢固,遂发展为多层平台,形成阶梯形金字塔,其代表是第三王朝法老左塞的阶梯金字塔,共6层高达60米。到第四王朝,又将阶梯形塔用石块添补,形成方锥体,金字塔的形制遂告形成。第四王朝时期金字塔建造进入全盛期。眼前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吉萨三大金字塔(约前2600一前 2500)就是由胡夫、哈夫拉和门卡乌拉3位法老先后建造的。 

在今天看来,金字塔作为一张张老照片,已经变得发黄,可其依然魅力无限,何故?经过岁月的风雨、历史的巨变,那一石一阶,凝聚着独属于金字塔的荣衰。将一段段金字塔的兴衰历史连缀起来,便是镌刻在埃及大地上的岁月章回。

石块可以斑驳,然而,眼前这金字塔犹如一位文化巨人,把十分遥远的故事,径直引向了今天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吉萨的三大金字塔中,胡夫金字塔最高最大,全用石料建成,高达146米(因数千年风雨侵蚀,现高137米),底每边长达230米(现长227米)。据估计,建成此塔需用230万块石料,每块重2.5吨。在世界历史上,此塔作为最高人工砌造建筑物的记录,保持了4500年之久,直到19世纪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才被超过。这座金字塔内先后曾建造三个墓室,前两室被废置,第三室位于塔体中心,存放胡夫的花岗岩石棺。此室高达6米,其上以总重400吨的大石板分隔5层支撑塔内重压,最上一层以两块石板斜放筑成三角形尖顶。金字塔工程测量十分精确,误差不及千分之一,在远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情不自禁地触摸金字塔塔基的石块,时光仿佛回流到四千年前,我们正与古人对话,身临其时其境。而猫腰进入通往胡夫墓室逼仄的“马毛姆洞口”,我们刹地有了进入时空隧道的感觉。尽管空气沉闷,甚至还稍稍有点发霉味,可这似乎远远不能阻挡我们一进到底的冲动。进入墓室,除了花岗岩石棺,一切空空如也,但亦并未完全没有收获。导游一番与“木乃伊”有关情况的介绍,到底弥补了我们进入墓室参观难见实物的不足。

按照古埃及人世界观,任何人身体中都有其“精神和灵魂”。人死之后,灵魂和精神不死,只要保持好完整的肉身躯体,就能永远存在于冥界,依旧过着阳间的生活。因此,帝王们将尸身制成“木乃伊”,安置于金字塔中,灵魂借着“木乃伊”在坟墓中过活。制作“木乃伊”,已有4000—5000年历史,是古埃及留下的重要历史遗产。因为尚未发现有经典记载埃及“木乃伊”的制法,从上个世纪开始,西方的科学家才开始对制造“木乃伊”的技术进行研究,并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其基本原理是:先取出人体中易烂部分,再将躯体脱水干化,并往上擦油脂香料堵死所有毛孔,内腔则以椰枣酒消毒。脱水干化起码40天,使用泡碱粉干燥剂吸收水分,70天后,用白亚麻布将指、掌、脚、躯体包好,放入多层密封的木棺椁内。待其“木乃伊”制作完成后,人们便把法老们活时的实物和用具、驱魔的护符、宠爱的动物、自身的雕像和壁雕、仆人木偶、皇冠宝座或随身武器,一并作为随葬品,以作为法老们死后舒适豪华生活之需。法老们最害怕的是珍贵的随葬品被盗墓者所夺,更甚者是自己的“木乃伊”受破坏,而导致其灵魂将永失安居之所。于是,聪明的法老们利用本地大量的岩石资源,将开掘巨大的石块围绕着来保护本身的“木乃伊”坟墓,并命人在塔中安装机关陷阱和迷宫,以防盗墓。

尽管古埃及法老们用心良苦,然而,机关乖巧、固若金汤的金字塔,终究未能挡住利欲熏心的盗墓者的劫掠。公元818年,阿拔斯王朝马毛姆王相信传说中胡夫金字塔中一定收藏着大量的金银财宝,法老王的“木乃伊”亦会埋藏于金字塔中,因此,决定进行挖掘。马毛姆王付出极大的心血和财力,好不容易才强行开凿一个入口,后来将此入口称为“马毛姆洞口”。神奇墓室中,坐落的30吨花岗岩做成的灵枢棺椁,不知何故,棺盖不翼而飞。马毛姆王当时大失所望,赔了夫人又折兵,盗墓者早已捷足先登了。

遍布埃及的金字塔虽说均遭盗窃,但金字塔建筑本身仍不失为非凡的工程业绩。面对宏伟巨大的金字塔,无疑令所有到过金字塔的人生出这般疑惑:其时,并未发明炸药,车轮、铁器并不普遍,施工的主要工具只是“天然铜”制成的刀、锥、斧和锯,燧石作为磨光器。民工们是如何把石块按理想形状开采并初步磨光?更让人费解的是:如何确定南北方位,使金字塔对准东西南北,放水校平地基和石块的叠砌?整座金字塔不用一根木、一颗钉,石块之间如何砌塞令缝针片纸不入?数百万块巨石,如何经尼罗河由船搬到塔上去?在西方世界,胡夫金字塔已成了历史上千古不解之谜,譬如,两倍的塔高,除以塔底面积,其值为3.1417;塔四周底边的周长除以高的两倍,等于3.14;塔高度的平方正好等于每面三角形的面积:穿过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为两半,塔的重心恰巧落在各大陆引力的中心,等等。是啊,金字塔确乎有着太多的不解之谜,然而,这客观存在的事实,又岂容有人不负责地拿“外星人科学帮助完成”加以戏说呢?难道这不就是古埃及人文明进步的标志?聪明智慧的象征吗?

金字塔,在埃及是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建筑,在它们身上体现出一种创意的美。伫立在金字塔面前,便会给它所大力渲染的那种文化气息所笼罩,继而是感悟。在古代,自打金字塔出现在世界地平线上,就给涂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彩,一般人是不能与其结缘的。然而,我总以为,尽管金字塔的享受者是古埃及的法老们,但金字塔的建筑者,却是古埃及人民。欣赏这建筑的创意美,犹如在太阳下聆听擂鼓,雄浑之处极见悲壮,悲壮之处又不失昂扬。

一个悠久的文明之所总是有太多的细枝末节值得摩挲,整体的气韵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承传。那层层叠叠的石砌,总是让人驻足,一阶一梯都弥漫着久远的叹息。要知道,将一件件粗笨的巨石块料叠加起来,并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巧妙拼接,精心组合。堆山叠石,不仅是一项艰辛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金字塔,无论是俯视、仰视、平视、透视,都有其高远、高深、平远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项宏大的工程,有人曾说,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奴隶而不是别人。可1560年,瑞士钟表匠塔·布克作出答案截然相反的预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其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制作不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原来,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难怪他说:“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像,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根刀片都插不进去。”布克的预言后来得到了证实,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哈夫拉金字塔较胡夫金字塔为小,但祭庙保存较完整,庙旁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全长57米,高20米,除前爪以粗石堆砌外,全身以整块山岩刻成。门卡乌拉金字塔规模更小。在三大金字塔附近,还有一些王妃的小金字塔。仰望金字塔,我感慨不已。如此耗时耗力的工程,既足以证明埃及古王国时代中央专制政体的强大,也昭示了日后衰落的必然。大约古埃及的法老们也预感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在金字塔附近建造作为墓穴守护神的狮身人面像,希望从狮子身上借得更多的力量。

驻足古老的金字塔前,我看到了一部古老的文明史,仿佛置身10万劳动大军“气吞万里如虎”的劳动场面,仿佛听到了自由劳动者劳动时发出的欢快激越的“杭育杭育”声。是啊,金字塔撑起昨日,是那样的庄严;它接纳今朝,又是那般的宁静。这庄严与宁静昭示着昔日历史风云的卷舒,洋溢着历史的现实中寻找自己本体的豪迈情怀。

世界上有些地方走过一次也就永远记住了,吉萨的金字塔也同样。它,在埃及古老文明的大地中。就在上车将要离去的一瞬间,我忍不住扭过头去又深深地看了一眼。可这一眼竟令自己定格在了古埃及金字塔的光泽里。突然想到了—句话:守住经历万古千愁而不衰的永恒。金字塔就是这种永恒。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