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太湖水 芦苇荡

马骅



我的祖籍在江苏省吴县一个叫汤家滨的村子,与著名的沙家滨一样,地处美丽的太湖边上。我的父亲就是踩着太湖水、钻着芦苇荡长大的。

今年五月初,由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拓展到汤家滨,老家的祖坟要迁移,我专程去了一趟。料理好家事后的一个早上,我颇具兴致地走上太湖堤坝,欣赏初夏的湖光山色。远处是碧波连天的太湖水,耳边是一片片随风飘动的芦苇发出的飒飒声,我就像陶醉在梦里一样。突然我的眼前浮现出父亲少年时的形象:头戴军帽,肩挎小马枪,浓眉大眼,乘着小船从芦苇荡里钻出来。呵,六十年了!六十年前的今天,十六岁的他就是从这里抛下学业,跟着地下党员投奔新四军太湖支队,走向烽火的抗日战场……六十年了,父亲虽已逝去有十三年了,但他的音容仍清晰地留在子女的记忆里,尤其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今天,父亲的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

父亲是在1949年南下来到上虞工作的。他的声音有点低,文革前在台上作报告时,台下后排的有些干部听不大清楚,背后议论说:马副县长的咽喉可能在战争年代负过伤,所以讲话声音这样轻。这话传到父亲耳里,他淡然—笑对我说:我在战争年代可从来没有负过—次伤。继而他的语调深沉起来:有两次战斗经历真危险,一次是刚参军不久,部队与日伪军的遭遇战,一颗子弹紧擦着耳边飞过,差一点儿牺牲了;一次是参加孟良崮战役,全连100多人上去,一仗打下来,只剩下不到20人。父亲深深地感叹经历过战争的他是幸运的。说来有一件可笑事,解放前父亲家乡的亲人都以为他牺牲了,后来长辈还为他的妹妹找了个上门婿,来继承马家的香火。

父亲的性格趋于内向,一脸的严肃,不多语言,平时交往较少的同志有点怕。然而了解他的同志感受到他的真诚、他的深厚、他的豁达。一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基层干部,常回忆起向他借钱借物,而他“忘”性很足,从不追讨;70年代一些从事计划物资工作的干部常回忆起单位来客时,经常由他自掏腰包结账,对上虞陪客的干部他总是那句话:我的工资比你们高,理应我来付;当年从事上山下乡、招工工作的干部常回忆起县里分管招工工作的他,带头送子女支边、下乡、到集体所有制单位。父亲的高风亮节赢得周围同事的尊敬和友谊。

父亲的脾气比较刚直,一付威武不屈的样子。记得“文革”初期“红卫兵”造反,有一天晚上九点多,我们全家都已睡下,突然被门外一阵阵急促的砸门声惊醒,一大群“红卫兵”狂呼着口号,要楸父亲去上台批斗。当时母亲劝父亲躲在家里不要开门,避免吃眼前亏。而父亲在危难时刻显示出他的本色,他毅然打开房门,挡在门口,凛然地对蜂拥而来的“造反派”说:除非县委书记前来,否则我决不跟你们去!面对威武不屈的父亲,疯狂的“造反派”也毫无办法,只得叫来当时的县委书记朱孔宇,才把父亲连推带拉地带走。父亲对歹徒刚直不阿、对组织忍辱负重的形象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

站在太湖堤坝上,遥望湖中几只船儿迎波前进,我想起六十年前的父亲是未向亲人打一声招呼就离开家乡的,而十三年前的父亲因突发脑溢血也是未向亲人留一句话语就离开人世的。啊,父亲!如果你得知相知相交的同志痛哭流涕地为你送行、多年相处的同事每年春节为你上坟,生命的长短又有何别!太湖水、芦苇荡,我突然联想到父亲的名字。父亲在老家的名字叫马金根,那不就是芦苇深深的根吗?父亲参加革命后名字叫马涛驹,那头戴军帽、肩挎马枪、乘着小船、转战太湖、抗击日寇的十六岁新四军战士,不就是迎着太湖波涛奋勇跃进的小马驹吗?父亲,你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永远的财富!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