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留住家书”利莫大焉

益尔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10日在北京正式启动。据该项目组委会介绍,主办方将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即用纸、笔写成的家人之间文字性的通信,包括信封,不限字数、年代、地域。所有应征家书将捐赠给正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收藏经过专家评选的100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近日,费孝通、季羡林等数十位文化名人向海内外发出倡议,留住家书,抢救家书,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添砖加瓦。

书信,在汉语中有许多称谓,其中一种与“雁”有关。传说,两千多年前,苏武拘羁于塞北,牧羊于北海,他将帛书系在雁足上,把他的讯息传送到长安,他才得以结束囚徒的生活,返回故国家乡。尽管这是一个悲悯的故事,但书信的真谛,从中可见一斑。

书信中的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所在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家书竟能抵上万金,不就是因为家书包含着的浓浓亲情因子吗?

哀绿绮思说得好:“有什么感情是家书所不能激发的呢?家书有灵魂,家书能说话;家书是有表达喜怒哀乐的一切本事;家书是有多种激情的全部烈焰;它们能使激情上升,就跟当事人本身在场似的;家书是有语言的全部温柔与细腻,有时甚至具有语言所望尘莫及的大胆的表达能力,家书最初发明时,就是为安慰像我这样的寂寞人的。”信然!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于1968年3月7日因为政治原因入狱,女儿佳佳只有8岁。4年后佳佳12岁时,开始和爸爸通信,直到1977年柏杨先生出狱。在囚犯与家属通信不得超过200字的规定下,柏杨先生的每封信都不长,但字字充满真情,充满智慧,充满道德。譬如,当女儿答应给寄照片而没寄时,他写道:“注意一点,凡是许诺送人的东西,一定要办到,如果发生困难,一定要说明原因,不可含糊了事,对爸爸也是这样。”当女儿升了重点高中回母校看望初中老师时,他马上予以肯定:“感谢恩师,证明吾儿有高贵的心灵……以后应常去探望他。”读柏杨先生给女儿的信,确乎给人以见信如晤之感。其语言淡泊平和,朴素绵密,读着读着,仿佛看到柏杨先生打着身上的风尘,从远方缓缓走到眼前,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向我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然而,家书本身所具有的私密性和现代通信方式的的变革使传统家书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家书这一传承千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悄然消亡的命运。特别是手机短信,去年中国人发了2100多亿条,目前日发送量近6亿。几千万人拇指翻飞,短信频频,确实快捷,但同时又有多少人能想起写封家信呢?即使想起,还知道怎么写吗?家书,而今成了征集的文物,不能不令人深思。

写家书,读家书,那是享受亲情,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天伦之乐。借家书说话,叙叙情,图的就是一个“和”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家庭和睦,合家和谐,就会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家书便是其中的媒介。抢救家书、留住家书、评选优秀家书,利莫大焉!

别让家书消失在e时代,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吁!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