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补丁的念想

周易


补丁时光,之于当今的年轻人,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年代,然而,之于我则是一段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熟稔时日。

“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这是当年对多子女家庭衣着变化的写照。我们姐妹四个,我虽排行老三,因是独子,原本是不该沾上“破阿三”之边去的,可当年家庭经济拮据之故,我似乎很少有新衣上身,平日里着身的,不是表哥们换下来的,便是大姐、二姐的衣服改做的。

旧衣服毕竟是旧衣服,自不经穿,不是这里磨破洞了,便是那里裂开口了。破了,裂了,想到的就是缝补丁。缝补丁,祖母当是高手,她不仅缝得快,而且缝得好。按时下的说法,就是缝得很艺术。

每次看祖母缝补丁,都该是一种艺术享受。但见她身边放着盛满碎布、备着针线的小竹盆,坐在吱吱嘎嘎作响的竹椅里,信手拿起待缝的衣服,看着洞口抑或裂口,稍假思索,便极其自信地去挑相匹配的碎布,并始穿针引线。祖母的针线活儿,可谓了得。无论是各种形状的补丁,那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针脚,似不亚于而今缝纫机的针脚。说来亦真是奇了,缝补丁之时,祖母总是喜欢与人闲聊,可这并不影响她的缝制质量,原来,她的双眼始终未曾离开过补丁。故而,我常与人道说:“祖母缝补丁,好似作家写散文,形散而神聚矣。”

祖母干了几十年缝补丁的活儿,技术的熟稔,那是不用说的。有一年,已上初中的我,春节之时,平生第一次穿上了父母给我买的一套卡叽布中山装。然而大年初一,在乡下老家作客的我,与伙伴们嬉戏时,新衣服不慎撕裂了一道口子,这下可吓坏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求救于祖母。祖母一边安慰我,一边反复打量衣服的裂口。一刻钟以后,当祖母将缝好补丁的衣服让我看时,我刹地惊呆了。原来,祖母将补丁缝在了里面,外面只是用细密的针脚将裂口天衣无缝地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这块神奇的补丁,竟善意地骗过了父母和姐妹,一直到它退役。

那些年里,穿着补丁的衣服,尤是穿着很是“艺术”的补丁衣服,不仅没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反而觉得很“酷”——一些同学身上的衣服,谁没有补丁?可谁的衣服补丁能与媲美?不啻如此,穿补丁衣服作为艰苦朴素的代名词,其时我又何以没有那份潜滋暗长的难能可贵的光荣感?更让人感奋的是,因为经常看祖母缝补丁,自己便自觉和不自觉地学会了这针线活儿。

上大学那年,我到老家向祖父祖母、叔叔婶婶告别。见我衣服袖子前端下方磨破了,祖母便招呼我坐下。一边缝补丁,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是咱家属中第一个大学生,我没念过书,但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念书要像缝补丁一样,做到一个针脚一个印。”没有文化不识字的祖母,竟能说出这般浅显易懂的读书道理,我刹地惊呆了,因为这普通道理的背后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哲理。

铭记着祖母教给我的读书道理,带着从祖母那里学的针线活儿,我愉快地度过了艰苦的大学生活。要知道,当年上大学,我扛着的怕是全校年代最久远亦是最破旧的箱子——一只父亲早年读书时用过的早已面目全非的箱子,箱子里面盛放着的是仅有的几套打了补丁的旧衣服。我没有被同学讥笑,我亦绝不自卑。我不仅自己缝补衣服,亦帮助同学缝补。尤是当我像祖母叮嘱的那样,“一个针脚一个印”地顶真读书,不断赶超之时,我怎能不快乐呢?

……

缝补丁、穿补丁衣服的生活,似乎一直陪伴着我。尽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今几乎很少有人去穿缝补丁的衣服。但于我则不同,每当穿了多年的内衣破了的时候,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动手去缝补——那是一段美好时光的回忆,那是一种不朽精神的怀念,那是一串经典故事的回味。

补丁,终究有一天会走完它的旅程,淡出我的生活,但祖母倡导的“一个针脚一个印”的顶真精神将永驻我的心间,永伴我的生活。

翻阅报纸,看到这样一个材料:人们特别希望生活好起来。可是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许多现代疾病,都是由于生活提高得过快而导致。是啊,不再穿缝补丁的衣服,该是好事,可许多人并不满足,要求穿名牌服装,有时还看不上国内名牌,非世界名牌不行。可买了、穿了名牌服装,殊不知,还得一次次跑去干洗,这不仅麻烦,更需花钱,于是有的人难免心情滞涩不快。于是,我想到:人永远追求不到“完好”,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弊端。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好生活是皮囊,须得人为地填充灵魂。这灵魂哪里来?不虚荣的时候得来,不贪婪的时候得来,懂得珍惜的时候得来,想念“补丁”年代的时候得来。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