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白马湖作家巴人

汪国泰


巴人(1901——1972),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原名王仁权,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官名士侠,又名子虔,号愚庵,笔名巴人、屈轶、八戒、行者、无咎、赵冷、若木等共一百五六十个。浙江奉化人。出生于奉化大堰村的一座“尚书第”里。巴人的文学道路和现代许多作家一样,也是以新诗起步的。他于1922年加入文学研究会,翌年由宁波春风学社出版了我国新诗史上第一本散文诗集《情诗》,在此期间,他还参与领导奉化的进步政治团体“剡社”和宁波最早的进步文化团体“雪花社”。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投笔从戎,去广州北伐总司令部工作。

1927年一二月间,巴人从蒋介石与李济深往来的密电中获悉,蒋要举行第二次中山舰事变,从限共进而反共。他把这一消息向周恩来办公室汇报,受到周恩来的接见。他是我党第一个获悉蒋介石要叛变革命,立即向党报告的人,为我党和人民立下特殊的功勋。

他于1928年去春晖中学执教,在红树青山的白马湖畔边教学边写作,在象山山麓与师生们纵谈国家大事,播下革命火种。那时,刊行文章颇多,有《新诗漫话》、《评短裤党》、《破屋》等,在白马湖畔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1929年东渡日本,自学日语,研究社会科学和普罗文学。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他作为骨干之一,虽然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地下工作上,其间又二次被捕,但对文学仍坚持不懈。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文化人大批南下,而巴人却在这时重新入党,并担起了领导“孤岛”文化抗战的重任。他和柯灵等一起,形成了以鲁迅为先驱的浙江杂文派。与此同时,他又和许广平一起,负责我国第一套《鲁迅全集》的全部编辑与校对工作,为出版这一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尽了最大努力。此后不久,又出版了《论鲁迅的杂文》一书,表现了他是继瞿秋白与冯雪峰之后,更全面地研究鲁迅杂文的理论家。此外,他还为党的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又亲自主持社会科学大学,给新四军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

1946年1月,应胡愈之的邀请,去新加坡协助胡愈之、郁达夫进行文化抗战,在原始森林里奇迹般地完成了一部二千余行的长诗——《印度尼西亚之歌》,这是中国作家写的第一部印尼史诗。

1948年,巴人返回祖国大陆,任中央统战部二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我国驻印度尼西亚前任大使。直至1954年离开外交部去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持工作。是年,完成了结晶着巴人多年心血的《文学论稿》,这是他运用科学的文艺观结合中国文艺史实而写成的一部力作,也是新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产生过较为广泛的影响,曾被不少高校选为教材。他还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完成了超过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莽秀才造反记》,获人民文学奖。

1962年,他到中联部东南亚研究所任编译室主任,年过花甲的他,撰写了一百多万字的《印度尼西亚历史》,这是我国一本最完整、最系统的印度尼西亚历史著作。

“文革”浩劫,遭到无尽的打击,致使他身心交瘁,1972年7月25日在家乡寂寞离开人世。

巴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他不仅在小说、杂文、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方面很有建树,而且在文艺理论和印度尼西亚史研究上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一生创作、译述颇长,为人民留下了一千余万文字,如果出全集的话,可以有五十大卷。

巴人的一生,是追求奋斗的一生。他是志摩笔下的朝山客,是鲁迅讴歌的跋涉者。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