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刘金平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县(市)能否发挥自身优势,取得发展行业发展经济的主动权,取决于它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体系的稳固和强大。在经济发展面临宏观制约的情况下,科技工作如何从资源推动型向科技创新型发展,增强县(市)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经济后劲?

我市的做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集群创新等手段,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使科技真正成为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竭的原动力。

我市科技部门把企业高新产品的研发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来抓,全市高新产品的试制研发鉴定比例逐年提高,企业创新实力不断加强。2003年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产品69只,通过鉴定22只,2004年,申报98只,通过鉴定29只。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绍兴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6家,基本上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梯度渐进、储备发展的良好格局。科技部门还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省级重大产品专项、纳米专项、绿色生产专项、“十一五”重大项目专项等重大科技专项,获得显著成果。去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只,今年上半年又有9只产品通过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鉴定,无论从数量涉及企业、行业来讲都创了历史新高。 

近几年中,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迅速崛起,为我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已有300多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20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长期互赢合作,在不断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同时,企业还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积累与建设,不断引进技术创新人员建立产业研发中心,形成了一批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其中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9家,绍兴市级研发中心16家、上虞市级研发中心58家。有8家研发中心被评为省级重点研发中心,占全省10%。阳光、卧龙等2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目前,阳光、华孚计划在省级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研发中心。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越来越被重视,我市切实加强专利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等工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很快发展,设立了浙江省专利事务所上虞工作站、知识产权公安联络室,并相继成为全国专利试点城市、省级专利先进单位。200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280件。为鼓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我市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台了《上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科技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集群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已日渐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我市在依托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精细化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充分利用的同时,积极引进学院名校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市政府先后与清华、上海交大、浙大、哈工大、大连理工大等签订了市校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成立“哈工大上虞新材料研发中心”、“华中科大——卧龙电机及其控制研发中心”、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舜龙精细化工科技研发中心”、 “南大化工学院——宇达纳米材料研发中心”。组建了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绍兴同大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以浙江工业大学为技术依托,重点解决化工产业近年来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依托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成立“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杭州湾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开发出氟西汀、三氟乙醇(酸)、液晶材料中间体等产品,已开始为全市化工企业提供服务。

上虞的发展即将步入科技支撑时代。经济发展将从要素推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已大大增加,更加需要我们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确立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从而使科技真正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