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咖啡馆里的中式快餐

陈荣力


朋友欲开一家咖啡馆,宣称咖啡是一种文化,我好歹算半个文化人,嘱我作一些策划和构思。于是除了恶读咖啡的一些文章外,有事无事便对咖啡馆留起心来,偶尔还进去体验一、二回。这样的留心与体验,对咖啡文化的真谛并无深悟,对咖啡馆里的中式快餐,倒有了一点个人的感知。

就像当年慈禧老佛爷乘火车用马拉一样,在西方是沉积思想和艺术的场所的咖啡馆,到了国内主要的功能则是休闲。因为是休闲,加上美食大国的好吃,于是本来就厕身于饭店、酒家丛林中的咖啡馆,中式快餐的生意竟远远超过了咖啡,至少是不相上下。坊间的咖啡馆主们也十分的乖巧:吃中式快餐,咖啡对折;否则打折免谈。如此的厚此薄彼,当然是利润的支撑,但对以咖啡命名的咖啡馆来说,不知是马拉火车的黑色幽默,还是入乡随俗的与时俱进,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据说坊间现有各类品牌的咖啡馆,大多是台湾同胞作总代理的。台湾同胞本来便善做生意,又熟知大陆的饮食风俗,如此中西兼和,既成共起效之的经营之道,想来亦有其文化的背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台岛一场是全盘西化还是固守东方文明的中西文化论战(双方主将各是李敖和胡秋原),最终以各自的都持极端为大众所不接受而偃旗息鼓。其实无论论战前,还是论战后,中西文化的互辉和融合,在台岛早已成不争的事实。咖啡馆里的中式快餐,作为这种互辉和融合潜移默化的产物,也未尝可知。当然这仅是我的猜想,扯得远了。

还是回到中式快餐。虽然中式快餐的生意远远好于咖啡,但依我个人的体验,这咖啡馆里的中式快餐,实在不好吃。先声明,不好吃与上述的经营之道无涉,与文化更浑不搭界。不好吃的原因有三:第一,不地道。中餐哪怕中餐快餐,讲究色、香、味,少不了煎、爆、炒,而咖啡馆里的中餐快餐,大都是随饭一起蒸的几片牛肉、几块排骨,或鸡蛋、洋葱、土豆而已。色、香、味不谈,煎、爆、炒更有一个“快”字作幌子,不言自喻。第二,无特色。应该说,随便一家咖啡馆里,中式快餐的种类,大抵比咖啡的品种还多。在我想来,喝不出不同品种咖啡的区别,情有可原,但吃不出不同种类中式快餐的差异,只能怪它们口味的甚无差别了,毕竟,我们吃了几十年的中餐。而且大江南北、都市小城的咖啡馆里,中式快餐的种类和口味更几乎一个样。第三,不便宜。快餐,顾名思义一是省时二是便宜。省时暂且不说了,至于便不便宜,大凡在咖啡馆里吃过中式快餐的人,大都心知肚明,亦不用赘言。

同样让我纳闷的是,尽管如此,但咖啡馆里中式快餐生意兴隆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也难以详尽,但我以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形式在起作用。时尚社会,谁都知道上咖啡馆是一种身份、是一种档次、是一种文化(原谅我又扯涉到文化),因此与客人、与朋友、与家人、与影子(与情人例外,与情人上咖啡馆挨宰实属天经地义),一起上咖啡馆吃一次中式快餐,哪怕远远实不名至,心也甘情愿且趋之若骛。况且咖啡馆的环境与布置大都高档豪华,颇似到了西方。这与中国人重形式轻内容的文化沉积,实在是一脉相承、互为表里的。
欧洲有几个小咖啡馆虽简陋、陈旧,但十分有名。其一是位于捷克布拉格老城中心音乐大师德沃夏克博物馆旁边,一家名叫乌卡利恰的咖啡馆。它矮小简陋,但游人如织生意兴隆,原因是捷克著名作家哈谢克当年就在这家咖啡馆里,构思了让捷克人骄傲的不朽著作《好兵帅克》。其二是位于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市政广场东南,一家门面不大、简陋而古老的天鹅咖啡馆。每天这里都排满了等待拍照的人,因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经常在这里研究社会发展原理和革命理论,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举上述两个例子,并不是掉书袋,无非是想对“重形式轻内容”之类作一点反拨。因为,坊间纯粹的咖啡馆(哪怕矮小、简陋),实在太少了。顺便提一句,朋友的那家咖啡馆后来终于没有开成,原因他说得十分简单:有文化的东西不好弄。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