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叶宏明的名字便已如雷贯耳。这是因为他点土成金,令名列“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首的失传700多年的官窑、哥窑制瓷技术得以重新复活。他更独具慧眼,在研究和考察的基础上,第一个向世人公布了无可辩驳的结论:我国汉代已完成由陶向瓷的过渡,真正的瓷器发源时间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而发源地则是浙江省上虞市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
作为上虞人,作为生活在世界青瓷发源地的一族,当听到如此振奋的讯息,除了感到分外的自豪和骄傲,谁不想见见这位复活国宝的名瓷大师?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在我的文友、大师福建莆田的小老乡徐秋田的引荐下,我得以如愿以偿。不知是因为青瓷发源地的媒介作用,抑或其他别的什么特殊原因,当我在不足十二平米的简陋办公室迎来大师的光临,并紧紧握住大师那双阔硕壮实的手时,闪电的眼神彼此告诉对方:我们会成为一对忘年交。
接下来,大师洪亮的嗓音和爽朗的笑声告诉了我复活国宝的种种艰辛、焊接历史的番番喜悦……
一
谁也不会想到,十六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名作《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的男主角雪拉同其舞台上的一件青色外衣,竟会与其时在巴黎展出的流翠溢彩的龙泉青瓷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至令龙泉青瓷同时有了另一个好听的名字“雪拉同”。而价值迅捷飙升,当不言而喻。于是,1957年当一位援华苏联专家即将回国欲带一件“雪拉同”而不得时,便是那样的引起了周总理的重视,他给轻工业部下了指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而轻工业部则把这沉甸甸的重任交给了浙江省轻工业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恍若历史是有意青睐叶宏明似的,就在任务下达后不久,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专业首批毕业生叶宏明被分配到了浙江省轻工业厅。时任厅长的翟翕武一翻档案,就满意地带上他一头钻进了龙泉崇山峻岭之中,从此叶宏明便与陶瓷融和在了一起。
龙泉青瓷始于南北朝时期,兴于北宋,盛于南宋,以“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著称于世。龙泉青瓷以哥窑和弟窑最为著名,文献记载:相传宋代浙江龙泉有章姓兄弟两人,开窑烧瓷。兄章生一所烧瓷器名为哥窑,弟章生二所烧瓷器名为弟窑。这个故事在中国陶瓷史上广为流传。只可惜哥窑早在1279年南宋王朝覆亡时失传了。在龙泉县的深山野坳,他们访山村、掘故窑、寻窑人。废窑址上的古瓷碎片,经测试终让他们研究出多种配方。试烧的那段时日,自令他们刻骨铭心:树皮搭成的工棚成了“实验室”,而每天上山砍柴、挖瓷土、挑水、配料、制坯、上釉、烧窑,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儿。经过一年的含辛茹苦,龙泉弟窑青瓷成品在1959年烧成。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国庆招待会上,当周总理用新烧制的龙泉瓷茶具招待外宾时,得悉消息的叶宏明,自是热泪盈眶、激奋不已了。
弟窑试制成功后,他便将眼光瞄准了哥窑,他决意攻克恢复哥窑。哥窑釉色青灰淡雅,釉面有纹片,质地比弟窑更为讲究,烧制难度则可想而知。1961年至1963年4月,留在叶宏明生活印痕里的是苦不堪言的底色。其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在龙泉的深山里,肌肠辘辘,可每天还得坚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即便是铁打的人,也会倒下。超负荷的工作,兼以营养严重缺乏,他病得不轻,全身浮肿,两眼肿得只剩下一条缝。翟翕武厅长闻讯,带上自己节省下来的30斤粮票和自掏工资买的一箱罐头匆匆赶到。“久旱逢甘霖”,此时此刻,对于叶宏明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可以克服的呢?
承受着病魔的肆虐和多次试验的失败,叶宏明踉踉跄跄地坚守着他的岗位,须臾不敢懈怠。为了考证原料配方,他从仅有的几块古瓷入手,尔后又在故宫陶瓷专家陈万里支持下,在其收藏的一件宋瓷上将表面的青釉刮下来,进行化验。几百个配方,上千次的试烧,1963年4月,经过一个未眠的早春之夜,哥窑被复活了。他们烧制成功的哥窑青瓷古朴典雅,晶莹滋润,仍然是紫口铁足,釉面呈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金丝铁线或金丝银线布列其间,釉色、纹片、造型与故宫藏品并无二致。
二
龙泉青瓷这颗曾经陨落的明星,被叶宏明重新发掘,拭去尘埃而高高托起。对此,叶宏明并不满足,他又马不停蹄地去叩开另一扇尘土封闭却更加璀璨的历史大门——恢复南宋官窑瓷器。
南宋官窑,位于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可谓登峰造极。这种官窑瓷器因为是专供皇宫使用的,故由皇室直接掌控瓷窑。每逢新瓷开窑,督造的修内司官员小心翼翼地查看每一件瓷器,无疵点的选入宫中,稍有缺陷的,则被当场摔碎,以免流入民间,此番情形,其配方和工艺的要求,当更为复杂。叶宏明第一件要做的事,还是要找官窑碎片,要精确的技术参数。
在杭州南部乌龟山的官窑遗址,叶宏明终于如愿以偿。然而,他又发现恢复官窑瓷的关键还在于找到其特有的原料紫金土。可紫金土又在哪里呢?一段时间里,绍兴花街瓷石、诸暨大悟矿瓷土、湖南平江长石、广州高州长石、安徽祁门瓷土……皆摆满了他家里的桌上、床下,遗憾的是,50多种瓷土烧制后都未能成功。
苦思闷想的叶宏明,有一天突然顿悟:南宋时期北方战乱,交通不发达,烧制官窑的瓷土不可能从很远的异地运过来,最大的可能是就地取材,对,就在乌龟山!再上乌龟山,叶宏明索性泡在了那里。随着铁锹的挥舞,乌龟山亦在被渐渐剥去神秘的外衣。一天,乌云突袭,顷刻大雨滂沱。在树下,他突然发现泥沙俱下的一股水流中,竟夹杂着一道紫红色的泥水,这不就是紫金土吗?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兴奋的他此时哪里还顾及倾盆大雨呢,他拔腿就循着这股紫红色水流向上奔去,终于在半山腰的一个洞隙中找到了源头。
有了紫金土,自能大大缩短恢复官窑的路程。紧接着,他和叶国珍等专家经过70多道工序的烧灼,几千个数据筛选,1978年春天,那完全保持了南宋官窑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官窑仿制品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终于问世了。
此后几年里,叶宏明又将配方修改了100多次,烧制出官窑中的上品——粉青釉官窑瓷。经故宫博物馆鉴定,新烧制的官窑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真正的国宝。专家评曰:“釉色青润如玉、光泽明快似碧波,瓷面布满金丝铁线开片,器口隐现紫色,器显露出铁色胎骨(紫口铁足),形制厚薄等流露出端庄古朴的艺术性,真正体现了官窑的价值。”由他亲自烧制的仿宋官窑瑰宝,成了我国最高领导人赠送给各国元首的礼品。
科学无止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叶宏明采用新技术改变杭州紫金土的物理化学性能以代替传统使用的紫金土,发明了烧制官窑新工艺,还发明了用尖晶石高温发色技术,可以使用劣质原料也能够制作出高级青瓷产品。这两项重要成果分别获得国家二等、三等发明奖,以及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他出席了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
我国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改进,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但是陶和瓷有什么区别?陶瓷究竟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在陶瓷研究工作者之间,尚未有统一的认识。通过对大量资料文献的研究以及实地考察,他指出:浙江所产的瓷土,多为原生高岭、瓷石(绢云母和石英等的集合体),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适合于用还原焰烧成,所以青瓷在浙江最早出现,成为我国瓷器的先驱。
瓷与陶的区别,除了烧成温度、透明度、吸水率、瓷胎白度和瓷胎致密度等重要指标外,对于青瓷来说,青釉的呈色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青瓷的釉色必须青翠纯正,釉面必须光润。为此,他认定我国东汉时已出现正式的瓷器,发源地则在现在的浙江省上虞市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
上虞市位于浙江绍兴之东,市内有八大水系,条条相连,水路、陆路交通甚为方便,境内原料和燃料资源丰富,陶瓷业非常发达。曹娥江两岸密布着大量的古窑址。据调查,已发现古窑址278处,其中汉代古窑遗址40余处,仅曹娥江下游小舜江附近的上浦镇石浦村,就发现4个东汉龙窑和1个南朝龙窑;红光村帐子山也发现2个东汉龙窑、1个三国龙窑和1个晋代龙窑。这说明,上虞市自东汉起,已普遍使用龙窑。
说到石浦村小仙坛一处东汉龙窑遗址中的瓷片,叶宏明至今记忆犹新:釉的玻化良好,釉和胎结合牢固,釉胎的中间层处有放射状和条束状晶体,釉面无裂纹,釉层厚度0.1-0.2毫米,烧成温度达到1300℃,吸水率在0.5%以下。釉面光亮明快,釉呈淡青色,较为纯正美观。瓷胎呈浅灰白色,胎质坚实细致,可以看出原料是经过精细加工淘洗的,达到了真正瓷器的要求。而上虞市文管部门收藏的一件东汉末期青瓷四系罐,更令叶宏明震颤:说明东汉时烧成技术特别是还原焰的操作上,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真正的瓷器从此诞生了。当1978年第10期《文物》上,叶宏明将这一结论向世人公布之后,再一次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中国硅酸盐学会对他的这一重大发现授予荣誉证书,中国轻工总会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叶宏明成功了,党和人民用绚丽的鲜花褒奖他,簇拥他。他成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还两度被选为世界陶瓷学术研究会议的组织委员。
四
谈到40多年来的烧瓷工作,成功的背后可有什么经验,叶宏明说:在一刹那的成功之前,全部是失败。失败的压力很大,令人十分痛苦。当时,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脸,回到家里也放不开。十年“文革”期间,他被批判得很厉害,成了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服务的臭老九,被下放去挑大粪……但风暴过后,他成功了。他说,感觉就像运动员一样,赢得世界冠军只是一刹那的事,而成功的背后就是苦练。只要经得起每次的失败,不断去总结经验教训,成功亦就在眼前了。
与任何一位成功人士一样,叶宏明有的是诱惑:一些国外财团巨贾瞄上了他,有的出巨资想购买哥窑或官窑的配方,有的想聘他到国外讲学并帮助兴建官窑青瓷厂。对此,叶宏明一一婉谢,不为所动。他说:青瓷是属于中国的,应该永远根植在中华大地上。
……
大师此次的上虞之行很是短暂,前后不过四个小时。临行前,市文管所的同志向他汇报:今年1月7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正式向外界宣布,曹娥江畔的大园坪东汉古窑址挖掘取得重大成果——大园坪龙窑火膛、窑腔等窑炉结构的成熟近乎完美,其烧制温度超过1300℃;其青瓷器类型之丰富无出其右,几乎囊括了当时能有的碗、钵、锺、洗、壶、盏、罐等各种器皿;其烧制一改东汉时惯于叠烧的做法,件件皆为精晶,造形和质量大大超过昔日被视为东汉青瓷代表、同处于上虞石浦村的小仙坛窑青瓷,特别是釉彩晶莹鲜润,大可媲美1000多年后的宋、明瓷釉:其青瓷器底部镌刻的“谢胜私印”的方型印章,为东汉出土瓷器中首次发现,其人文价值不可估量。闻之,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大师激奋不已,连声说:“下次来上虞,我一定要去看一看。希望上虞打好青瓷这一张名片,这可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呵!”
望着大师乘着小汽车渐渐离去,我刹地想到:上虞的青瓷依仗着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美的符号、美的特质,以朝廷最偏爱的瓷种,成为瓷器史上位列第一的“帝王瓷”,而且以釉色深沉、幽静、含蓄的美感投合历代心胸旷达、隐居不仕的文人雅士的情趣,成为他们恬淡闲逸生活的良伴,而被称为古代瓷器中的“君子瓷”。虽然将瓷器的百花园装点得绚丽辉煌的是白瓷和彩瓷,但它们的共同祖先却是釉色清冽而典雅的越窑青瓷。如果说,越窑青瓷是瓷器家族中当之无愧的“母亲瓷”的话,那么,叶宏明大师让失传数百年的国宝在他手中复活,让文明历史流脉尽情繁衍铺张,其是不是古瓷文化的“再生父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