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描绘青山绿水的家园

本报记者 徐芳


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的间隙,人们会不经意的放眼,看见的是另外一个越来越安祥、惬意的城市,一支以生态靓市的生花妙笔正在尽情描绘着我们熟悉的山水,让山更绿,让水更清,让熟悉的山水突然有了陌生感,伴随而来的更有惊讶和惊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沿着二期城市防洪工程的堤岸缓行,春色掩映下的曹娥江尤其逶迤迷人,在临江亲水平台上,人们尽情享受着与水亲近的惬意,不远处,有早起的孩童由祖父母们带领着在草地边戏耍,不时间总有锻炼的身影在晨风中一晃而过,江堤上是欢腾的却也是静谧的,是热闹的更是和谐的。

以城市防洪二期工程为代表之作,我市的城市建设者们把生生息息的母亲河曹娥江唤醒了,把这本承载着太多历史、太多故事的书本打开了,上虞绚烂的文化在母亲河的流淌中找到了接点,找到了蕴涵,找到了再次蓄积喷发的所在。

而在城市的南边,一项立意深远的规划正在悄然改变山水的原始功用:新建立的虞南区域资源保护与开发综合协调机构正在着手构筑一道虞南生态屏障,为现代化推进中的城市打造绿色生态的资源宝库,成为城市发展源源不竭的后续力量。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尤其需要善待自然。仅去年,我市大地上新添加了5175亩生态公益林的昂然身姿,新添了5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地,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4.9%。

城市在变大、在变绿、在变美。城市边缘的乡村这些本该有着最原汁原味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还需要什么?他们的和谐如何得到实现?在大步推进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中,建设者们和越来越多的受益村民一样体会到了环境的重要性,显山露水、保持原有的山水自然景观、还土地上积存的历史、文化遗迹以本来面目,新农村建设者们始终考虑的也离不开村容村貌和村史、村风的和谐交融,真正做到让人改变环境的同时,也从环境得到熏陶、浸染。

于是门口那条河流还是那条河流,但是水里的垃圾不见了、浮萍不见了,水里又有鱼了;路还是那条路,但是硬化了,变结实了,再也不用愁新买的车只能开到村口了;新房造起来了,喝上了自来水,卫生用具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硬件的改善带来的是生活卫生习惯的改变、一些陋习的摒弃。而一大批老年活动室建起来了,村民公园造好了,路灯亮起来了,茶余饭后,老百姓还有了活动联络感情的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全市农村新增垃圾箱1706个,又有1万农户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20多个村已经拥有了像模像样的农民休闲公园,新增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新增硬化道路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全市一个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4个村被评为绍兴市绿色生态村,农村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而城市的建设者们始终不敢忘却的是生态与和谐两个词的交融。今年,一项以省级园林城市创建为载体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正加快启动,作为一项综合建设,与此相关的水环境保护和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抓紧逐步实施之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政府对公益事业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将使这些建设快马加鞭,底气十足。

正如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把一个美好的家园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的同时,他们还将得到青山绿水畔一个和谐、安祥的栖息、生长之所。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