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一个“神童”的足迹

———追忆徐懋庸同志之二

顾志坤


这是一幢极为普通的老式旧房,粗木,粗砖,粗结构,整幢房子就象一个抽屉,使人感到沉闷,与世隔绝。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杂文家、翻译家徐懋庸同志的故居。地图上称这个地方叫下管村,是上虞县一个四面环山而又十分偏僻的地方。

徐懋庸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和少年的岁月。一九二七年,当徐懋庸作为国民党县党部通缉的八位革命党人之一逃离这里时,他还只有十六岁。而一九五九年,当已是全国有名的大右派的徐懋庸被人监视着在离家几十年后故地重游时,他已垂垂老矣。况且,迎接他的也不是他记忆中的翠绿的群山、透明得能照得见人毛发的溪水和家中那幢虽简陋但却是新建的房子所特有的舒适、明洁和安谧,而是一片破败景象。

据一位少年时代与徐懋庸曾有同窗之交的老汉告诉我,徐懋庸自小就是下管村一位聪明绝顶的孩子,虽然他家境贫困。父亲是这一带很有名望但为人厚实而又脾气暴戾的竹匠,母亲是当地一位本份而又老实的山民的女儿。就在徐懋庸六岁那年,这对连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怎么写的夫妇在经过了左右权衡、反复商讨之后,终于决计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又瘦又小的孩子送到本村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小小的徐懋庸似乎确实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他过人的天赋、绝顶的聪颖把那些智力平平的小孩子远远甩在后面。他的国文和历史成绩一直是第—名,以致于国文教师的讲授已满足不了他的求知的需要。到了十三岁,徐懋庸已是下管村里有名的“书籍的乞丐”,只要有书,也不管什么书,他就会发疯一般地去读。胡适的“建设文学”、“革命论”及儒林外史、李太白集、杜诗、陶诗汇译、诗经研究、古诗源等,什么都读。有一个邻居的长辈曾对他说:“可惜啊,你要是在光绪、宣统的时候,也是一块举人进士的料。”遗憾的是,徐懋庸的父亲再也交不起学费了。一点微薄的收入根本养不活包括徐懋庸在内的六个孩子,虽然徐懋庸有三个弟妹陆续被送进了育婴堂,一家人的生活不定期是度日如年。徐懋庸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服从父亲的决定,在一个腊月的日子,怀里揣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到四明山脉一个叫做“大岚山顶”的山区去贩卖和修理纱筛。父亲在前,徐懋庸在后。各挑着担子沿门叫卖。父亲自知对不住儿子,用一种极自哀的声调说:“你倒是一块读书的坯子,可惜投错了胎,谁叫你到我这个穷家里来呢?芽”

到了十四岁,徐懋庸似乎又遇到了机缘。村里要新办—个小学,叫鹿溪小学,叫他当教员。父亲因为每月有薪金,也就答应了。这一去,二三年,给了徐懋庸的学习以极大的方便。

但是,徐懋庸毕竟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如果说他在学业上是—个神童的话,那么在玩和恶作剧上,则可以称之为是天才。在家里,在学校,徐懋庸可以说是一个玩的多面手:打乒乓球、踢皮球、摔跤、讲野话、赌钱,十八般玩艺样样都来。正因为有这些本事,同伴们有谁办喜事,总是必邀他前去“出洋相”、“寻开心”,而他则在酒足饭饱之后,自然也极愿充当这样的角色,当然,徐懋庸有时也喜欢在乡村的舞台上露—手,不过他演的通常并不是正面的角色,大都是别人不愿演的“马浪荡”一类的差使。

后来徐懋庸觉得自己应该写作了,他觉得有许多的话要从喉咙口喷出来,于是,诗,成了他表述内心世界的第一种形式:“松柏难比节,金石难比坚,在黑暗的世界呵,悲愤、抑郁弹着我心弦。狭的笼呵,关住了金凤凰,美的毛羽供人们欣赏、欣赏。可是囚不住了不得展翅膀,无聊、无聊,无聊地望着天上,猛见双燕吱吱在天间翱翔。有一次,在一阵莫名的忧愁之后,十四岁的徐懋庸就写下了上面的诗句,以发泄自己内心对现实的不满。这一年中,徐懋庸在教书之余共作了四十多首诗,写了七八篇小说。就象他在自己的一篇日记中说的:“做诗入了魔,连饭也忘了吃,人道话也不话,可谓诗迷。”但徐懋庸对此好象并不满意。他在暗底里为自己立下了一番雄心大志:“吾将五年学诗,五年学文?穴国语?雪,五年学琴棋书画以自娱,又五年则遨游四海。”并且预言:“这二十年中”要么继续“作小学教员”,要么“侧身世界,二十年之后,非吾所敢预料。”就这样,徐懋庸用不同于其它文体的字在日记上连续写下了几个“毋忘勤学”来激励自己。然后,常常“清灯一,书一本”,一读读到大天明。

徐懋庸十六岁离开了自己的家。这个小而贫困的山树毕竟留不住他一颗充满着向往和沸腾的心。而革命的春风又使素有叛逆和反抗精神和徐懋庸变得更加早熟。终于,在几个秘密的地下党员的引导下,徐懋庸第一次参加了革命的宣传活动,不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在一九二七年四月国民党清党时,他成为上虞县八名捕捉对象之一。于是,在生命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徐懋庸只好逃命上海。从此,走上了他职业革命家和文学家的道路……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