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年味

胡水夫


春节的脚步声还很轻微,但新年的味儿却渐次浓了起来,毕竟过大年是中国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传统习俗。

城里的年味是从超市中、商场里散发开来的。圣诞老人刚刚走开、元旦爆竹刚刚响完,精明能干的商家就马上做起过年的文章。琳琅满目的年货摆满了货柜,恭贺新年的祝辞塞满了双耳,新年有礼的广告充满了荧屏。于是,干货买了一份又一份,眼耳鼻舌都从商家那里感觉到了年味。只是,这种年味却总是淡淡的,多少有点让人觉得与己关系不大,人人都没有将自己置身其间去真正地体会。过年的机械性、程序性操作味儿日益浓厚,“过年”似乎变成了一道程式茶。

乡下的年味却完全是两码事。在记忆中,乡下过年是一种体验、一种快乐,大年让人屡过不厌。乡下的年味是情味,浓得化不开。

乡下的年味是从掸尘的过程中随着积攒了一年的尘土而飞扬开来的。冬闲季节,勤快利索的村妇们趁着冬日灿烂的阳光,带着孩子们掸尘。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扎上鸡毛掸帚或缠上破布,让头包毛布的孩子左右挥舞,把屋梁上的蛛网灰尘掸下来。然后消除柜顶的灰尘、旮旯间的破烂东西,擦洗桌椅板凳和门窗扶栏,最后清扫被洒泼了水的地面。到傍晚时,整个家里窗明几净,空气中夹带着一股好闻的泥土气息,大人孩子的心境便有了一种较为透彻的清爽感,新年的气味便渐渐生出。

接下来,家家户户就开始舂年糕、裹粽子、炒瓜子。在舂年糕的夜晚里,孩子总是伴着楼下大人“唷呵、唷呵”的劳作号子进入梦乡的,贪玩的几个则会倚着烧水的母亲在灶火的烘烤下迷迷糊糊地打盹,直到糕团蒸熟出笼时大人将他们叫醒。第一笼糕团上台时,每家照例是要制作一些糕花的,手艺好的大人们会熟练地捏起已经捣柔了的糕团,做出猪牛羊、龙马蛇等形态各异的糕花,不太会捏的,则会用木模印出一只小巧玲珑的动物来,留给孩子们玩味。这时的小孩子则一边学着大人捏做糕花,一边抓起糕团拼命往嘴里送。虽然屋外漆黑一团、寒气逼人,屋内也灯光昏暗,但是整个屋子里却是热气腾腾、人气旺盛,大人孩子都沉浸于一年的收成和过年的氛围中。这样的气氛,在现代化的城里恐怕再也无法寻觅。

真正的年味是在农历廿三夜祭灶神菩萨后才浓浓地充彻乡间。廿三夜祭灶神,乡下又称过小年,据说灶神在享受了一家对它的供奉之后将上天向大帝报告人间的年成和冷暖苦乐。趁着灶神不在的几天里,乡下的农民会十分忙碌,杀鸡宰鸭,剖鱼烧肉,过年待客的美味大都要准备妥当。鱼干、鳗干或油豆腐烧肉的香味会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飘出;宰杀剖净的鸡鸭鱼等会被高高地挂在朝阴的屋檐下,任凭其结冰打冻,达到自然保鲜的效果。小孩子最乐于做的,当然是帮大人追鸡,在大人还在磨刀时,他们就按照母亲的指点在道地上配合着赶鸡,追来追去,直把要杀的那几只鸡赶得精疲力尽,一把擒住,满脸成功的喜悦。那几天里,随处可听到孩子捉鸡的追叫声和鸡们躲逃惊吓的“咯咯”叫声。

乡下的年味当然是在年三十夜吃团圆饭时浓到极致。长辈坐在八仙桌的上方头,小辈依次给他们倒好酒,依次敬酒。这时,无论大小男女,人人都会喝一点老酒,脸都是红红的,曾经的懊恼和痛苦都被忘记,人人拥有的和给予的都是快乐和祝福。平时为省电费而不大开灯的农家,这晚都把每间房间的灯打亮,家家户户灯光通明,夹杂着阵阵的欢声笑语,迎接着新的一年。待到快想睡觉时,远远近近的爆竹声已经此起彼伏,兴奋的孩子们便也放起了过年的炮仗。渴盼了近一个月的新年终于到来了。

在传统中,过年是一个过程,过年的美寓于整个的辞旧迎新的过程中。而今的城里,过年的过程被省略了许多,过年的乐趣便也被省略了不少,年味自然没有乡下那么浓,正如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越来越淡,纯粹成了一道工序、一种应景。

回乡下老家过年去,那里才嗅得到、感觉到纯正的年味。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