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崧厦的故事

陈秋强


崧厦,被老人们称为“海头”的这块土地,在我的眼里一直很神秘。我曾经去过香港,发现虞籍港胞大都集中在荃湾,他们几乎都是崧厦人;在大上海,找不到“上虞街”,却有一条“崧厦街”;据统计,在中国伞业市场中,崧厦制造的伞业占四分之一,故有“中国伞城”之称;上虞拥有很多腰缠万贯的建筑老板和房地产巨头,他们大都又是崧厦人……

我带着惊讶与疑惑走近了崧厦,拜访了当地叶宁荪等老人,又查阅了《晋书》、《绍兴市志》、《上虞县志》、 《崧厦志》等史书,原本尘封已久的崧厦史卷在笔者面前才徐徐展开……

一、崧厦的来历

这里为什么取名“崧厦”﹖ “崧”字上面为什么加一个“山”字?这两个问题一直令我十分困惑。幸亏老人章厚栽帮我破释了这个谜,使我知道了原来崧厦的地名与一位爱国儒将有关。

据老人说,东晋有一位内史左将军袁山松,因为与海盗搏斗而英勇牺牲,崧厦人民是为了纪念他才取名崧厦。

为此我查阅了《晋书》,果然有这方面的记载:“山松少有才名,博学有文章,著《后汉书》百篇。衿情秀远,善音乐……山松历显位,为吴郡太守。孙恩作乱,山松守泸渎,城陷被害。”

根据考证,原来崧厦历史要追溯到1600年以前的晋朝。公元399年,流寇孙恩纵兵大掠,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时任吴郡内史的袁山松系一位爱国儒将,他兼辖崧厦,建有高大坚固的兵营,以严防流寇从海岛上来入侵。不料公元401年,流寇攻克泸渎,袁山松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噩耗传来,崧厦百姓悲痛万分,纷纷拿起鱼叉铁锹,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的“人民战争”,抵制了敌人的侵犯,吓得流寇不敢再骚扰崧厦,从而赢得了“只乱天下,不乱崧厦”的美名,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袁山松,将兵营改为“崧神庙”,将地名改为“崧厦”。据两位老人介绍,在崧厦老街,至今还有“内史路”、“左军巷”等纪念袁山松的遗迹。

二、 “霉千张好吃,崧厦难到”

说起崧厦的名气,比伞具更出名的还得数霉千张。绍兴一带民间流传着“霉千张好吃,崧厦难到”的民谣,事情是这样的:

乾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他游江南的时候,每到一地,都想尝尝当地的风味土产。有一年,他到绍兴来,绍兴知府办了不少土特产,其中有碗素菜,就是崧厦霉千张。

这碗霉千张完全按照民间吃法清蒸的,厨师先用凉水冲洗清爽,放些清水细盐、上等酱油,文火蒸熟后浇了点麻油。乾隆见这碗菜颜色清淡嫩黄,十分文雅,又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喉咙里禁不住渗出一股馋水。他用筷子夹来一尝,松酥鲜美,一点不腻口,不觉大吊胃口,这餐饭居然多吃了半碗,吃得肚里蛮舒服。

饭后,乾隆皇帝问起霉千张的出处,认为那里一定风物并茂,很想去观赏一番。上虞县官听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谁不知道,虽则乾隆是微服私行,但暗暗跟随的便衣保镖和随从实际上有一大班,这些人要吃要拿,一切都得地方上供给伺候,少说得花几万两银子。再说伺候皇帝这一伙也不容易,稍微有点疏忽,怪罪下来,不是儿戏所以老百姓说皇帝是“走家败”,皇帝到过的地方要受三年穷。县官思量再三,决定去挡驾,便写了奏本,向乾隆申述说:“崧厦在东海边沿,到那里要经吼山、过白塔洋、出泾口、再穿东关,横渡古舜江,路途多有不便,须经周密准备,圣驾方可启程。”人地生疏的乾隆皇帝,看罢这个奏本,没想到去崧厦有这么多关卡,说不定还会遇上意外风险,于是游兴大减,叹了口气说:“原来霉千张好吃,崧厦难到。”也就不去上虞了。

皇上称赞霉千张,霉千张更出了名,后来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城乡官民人人喜爱的一道净素菜。南海普陀等地的寺庙僧尼,还把它当作常备的上等客菜哩

三、崧厦同仁桥

崧厦古时最出名的是“夏、何、严、顾”四大家族,其中严家大部分集中居住在严巷头,严巷头有一座显赫的旗杆台门,据说历史上出过一个高官,台门口竖着一根高耸入云的旗杆,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矩,至今附近尚有“下马池塘”的地名。

在旗杆台门附近的街河上,原来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名字叫同仁桥,讲起它的来历,又有一则小故事。

相传明朝成化年间,严巷头旗杆台门里住着一位店王,这位店王豪爽仁慈,每逢农历十二月廿六,他都要拿出部分粮食和金钱赈济那些难以过年的穷困百姓,故当地人称他为“廿六店王”。“廿六店王”很早结婚,但直到50岁时夫人才怀了孕。那年八月十七,夫人临盆,但由于连续三天的大雨,又遇八月大潮汛,曹娥江洪水泛滥,洪水冲垮了娥江堤岸,汹涌澎湃向崧厦扑来。

幸亏是白天,崧厦镇百姓早有准备,在洪水来到之前大都已经疏散,可是严巷头“廿六店王”的夫人却正是分娩的紧要关头,眼看滚滚浊浪向严巷头冲过来,“廿六店王”急得团团乱转,如果此时再外出躲避,夫人和肚里的小孩生命难保;如果留在家里,后果更不堪设想。正当他无计可施之时,突然眼前一亮,只见门口有两个赤裸的小男孩一前一后向洪水冲去,说来也怪,原本气势汹汹的浊浪洪流在两个小孩的面前迅速低下了头来向后退去,正当“廿六店王”看得目瞪口呆之际,发现两个小孩突然翻身朝他家一蹦……突然一声嘹亮的婴啼声把“廿六店王”惊醒,接生婆跑出来笑着告知:“恭喜店王,夫人生了一对双胞胎。”店王将信将疑,揉了揉眼睛问:“是男孩还是女孩﹖”接生婆说:“两个都是男孩!”“廿六店王”欣喜异常,他心里明白,这是上苍对自己的恩赐。等到小孩满月之日,他专门请来有名的石匠师傅,在对门的街河上新建了一座漂亮的石拱桥,取名“同仁桥”,因为“仁”字既寓“两人”,又寓“仁爱”之意。从此之后,凡是崧厦人结婚,不管距离远近,花轿一定要在同仁桥上走一回,据说可保佑新娘早得贵子。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