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绍兴师爷的故事

任苗根


绍兴师爷出自历史文化积淀浓厚的绍兴地区,是明清时代各级衙门中幕僚的代称。他们都很有才学,足智多谋,在撰文和处事上能别出心裁,应变解难,但一般是民间的落第秀才和落魄文人,没有官位和权势,因此具有机智过人与为民着想的优秀品质,而为广大人民拥护而闻名于世。特别在清代,由于捐官制度的泛滥,各级官吏腐败无能,简直使绍兴师爷普遍成为各级衙门中的顶梁柱,所以当时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清乾隆年间,在会稽曹娥乡(今上虞曹娥民丰村),有一位在沈氏族中兄弟排行第五的沈五师爷,系清初驸马漕运总督沈文奎的后裔,是个落第秀才,曾做过浙江巡抚衙门的师爷,为人正直,机智过人,在他的经历中,曾有故事两则流传于民间。

一、“镂字救寡妇”的故事:曹娥本地有个姓金的寡妇,积了点钱,托阿叔做中人,买了三亩田,谁知阿叔串通代笔,把买主写成阿叔,中人写成寡妇,阿嫂不识字,就画了押,因儿子年幼,契约托阿叔保管,田也让阿叔种。几年后儿子大了,向阿叔去还田,阿叔拿出契纸,田是他买的,叔嫂俩你争我辩,闹到县里,县官看了契纸,说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把田判给了阿叔。

阿嫂半生心血白劳碌,又气又伤心,在盐仓桥头痛哭一场,要跳河自尽。恰好沈五师爷路过,问她为啥事想勿开,她把阿叔谋产的事讲了一遍,沈五师爷觉得这阿叔也太狠心,就对寡妇说:“你放心,我一定帮你把田还过来,先把契约拿来给我看。”金寡妇去向阿叔拿契约,阿叔认为契约老爷看过,判过,还怕什么,就把契约给了她。

沈五师爷拿到契约后,把阿叔、阿嫂的名字用小刀镂下来,再照原样粘好,交给寡妇,如此这般教了一番,第二天,金寡妇又告到县里,“启禀老爷,小妇人买田,四邻皆知,怎敢平白诬赖别人田产,只因契约一向托阿叔保管,如今买主中人调换,不知可有涂改,望老爷明鉴。”县官接过契纸,仔细察看,果然发现两个名字镂过贴过,气得一拍案桌:“好个刁徒,移花接木。”令衙役速传阿叔到堂。

阿叔传到公堂,县官说他改契霸田,要他从实招来,阿叔头颈石硬,说他有契约为证,是阿嫂诬赖他。县官扔下田契,要他自己去看,阿叔拾起田契,振振有词地说:“喏,买主是我名字,中人是她名字,这难道是假的?”县官一拍惊堂木:“混帐,你当老夫瞎了眼,想瞒天过海?”命衙役拖下去重打四十大板。这家伙胆大,硬要县官讲清楚啥地方瞒天过海?县官问他为啥把名字镂下来换了位置?他说根本没有镂过,要镂也是阿嫂镂的。县官冷笑道:“你阿嫂辛辛苦苦买了田,为啥要把你的名字换到买主栏下去,难道她自己买田不想当买主?”阿叔一时答不上来,衙役马上将他拖倒,噼噼啪啪一阵板子,打得他皮开肉绽,只好老实招供。
阿叔谋产终于真相大白,金寡妇还到田,收回了阿叔十年佃租,县官还罚了阿叔一笔银子,后来沈五师爷“镂字救寡妇”的美誉,也传遍了城乡各地。

二、“一笔救提督”的故事:清乾隆年间,有个镇守宁波镇海关海口的吴提督与沈五师爷是同乡。有一次,在宁波镇海关的海口附近,发生一艘海船被海盗抢劫而未抓获之事,吴提督在向浙江巡抚衙门呈文报告中写“海口失盗”之事,由于同乡关系,吴提督将呈文派人先送到沈五师爷处请教。当沈五师爷审阅后,觉得“海口失盗”是吴提督镇守海口的失职,难免要受到撤职查办的处分,经反复思考后,就把“海口失盗”中的“口”字,中间添了一笔,改为“中”字,变为“海中失盗”,这样呈上浙江巡抚后,就没有追究而了事。对沈五师爷“一笔救提督”的故事,虽说是不应该庇护同乡,但他机智过人之处令人赞叹,并在民间流传不衰。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