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瓷片无言 见证越瓷故乡的古老文明

刘金平


作为我市众多越窑遗址之一——大园坪东汉窑址日前考古发现,确证了上虞曹娥江流域是中国成熟瓷器发源地的说法。这一窑址也将由此成为探索原始瓷器演化为成熟瓷器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重要证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虞书写了半部中国陶瓷史。

来到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四峰山南麓的大园坪窑址。让人简直难以置信:这个不过20来平方米的土坑就是1700余年前先民们烧制“温润如玉,晶莹似冰”般青瓷的地方?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沈岳明研究员向我们一一介绍,这是窑底、窑壁、火膛……于是,土坑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就连那些已经出土的碗、钵、洗、瓿、锺、罍、虎子等越瓷残片也仿佛有了生命。

考古人员是在两个月前进驻这里的。据说考古的起因是一位叫董新民的文保员在四峰山南麓无意中发现了一些东汉时期瓷器残片,颇具研究价值。于是,一场考古活动展开了。在这个距著名的小仙坛窑址约200余米的山坡上,考古专家发现了两条龙窑,从火膛、窑腔等考察发现,此地窑炉结构已较成熟,虽然规模不大,但历史非常悠久,认定烧造年代为东汉中晚期。让专家惊奇的是,在这些瓷器中没有发现一件叠烧的痕迹,而且瓷片质感和烧制水平等均超过了小仙坛青瓷,几乎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尤为称奇的是,在两件碗的底部还发现了“谢勝私印”的四方印章,这是东汉出土的瓷器中首次发现。同时,专家们还在窑址中欣喜地找到了当时的一堆瓷泥,穿越1700余年历史,仍然完好且保持着粘性。

而在此之前,以小仙坛为代表的四峰山窑址群已是学术界公认的青瓷诞生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数据表明,小仙坛青瓷的品质质量已达到现代瓷的标准。市文管所所长马志坚认为:种种迹象说明,大园坪窑址烧制的都是精品,质量优于小仙坛青瓷,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大园坪窑址的面世,证明了东汉时期在四峰山一带集中了相当数量的窑址,是当时一个较大的青瓷生产基地。其考古成果所揭示的深度与广度已远远超出了当年对小仙坛窑址的地面调查与采集。

小仙坛、大园坪,只是我市众多越窑遗址中的颇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我国制瓷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越窑青瓷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新纪元。上虞南部山峦绵亘,植被繁茂,瓷土资源丰厚,以曹娥江为挈领的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上虞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有了陶制产品的出现。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到商周,原始瓷的生产日趋繁荣,东汉时,终于烧制出成熟瓷器。越窑青瓷历经三国、西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和繁荣,至北宋,进入鼎盛时期。

越窑青瓷以其“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青翠晶莹的釉色,“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胎骨和千姿百态的造型,为国人和世界人们所欣赏和追崇。而越窑遗址的发现,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已故的上虞文化馆老馆长朱瑞钱在一次调查中发现了位于上浦境内的小仙坛窑址,考古专家朱伯谦从其大量的碎瓷片中最终确定为东汉越窑遗址。

考古学家亦曾发现,上虞境内有着星罗棋布的古窑址,从商到宋不下400处,仅东汉到唐、宋的瓷窑址有200余处,如此数量之多、数列之连贯的庞大越窑体系,在中国绝无仅有。《中国古陶瓷论文集》称,上虞不但是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而且也是我国早期青瓷的发展中心。《东南文化》中的《越窑中心论》认为,上虞曹娥江中下游是举世瞩目的瓷器发源地,也是越窑的主体所在。

“上虞越窑”作为申遗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保护、抢救、合理利用和管理工作,目前正在申报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页是上虞翻开的。正是上虞先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打开了瓷器王国的大门。从目前世界各国出土的瓷器和许多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瓷器珍品中,越瓷居于首位,说明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