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今 日 上 虞


规划立城出品位

———回眸“十五”成就系列报道·城市建设篇

本报记者 陈胜龙 实习生 俞立青



不经意间,当人们步入城北新区,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高楼林立、道路开阔,到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批标志性建筑构成的“立体交响”格外夺人耳目,令人豁然开朗。城北新区作为“十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其中心地位已初步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五”时期城市“西进北拓”战略规划的实施,使我市城区的区域规模、城市容量、城市内涵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嬗变。而这一切,得益于城市建设中规划立城理念的确立。

“十五”时期,上虞滨江生态型城市性质的确立,是城市经营者在经营城市时,对上虞城市新形象的一次重新定位。这既符合大多江南中小城市有江有水的共性,又切合上虞有龙山相倚、娥江相伴的个性。建设滨江生态型现代化新兴中等城市,需要规划引路和导航!坚持规划立城,把规划提升到城市建设的龙头地位,标志着上虞这座城市终于步入了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五”期间,城市经营者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通过规划立城,使城市建设亮点频现、品位提升,一举扭转了以往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的被动局面。

一个城市,有山则威,有水则灵。曹娥江既是历代上虞人民的母亲河,更是上虞城市发展的最大依托。“十五”时期,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意识到,只有真正做足做靓做美曹娥江这篇大文章,上虞城市的灵气和活力才能得到充分凸现。打破“龙山”定势,彰显“娥江”规划,是最近五年我市城市建设中的精彩之笔。为了使城市规划更具前瞻性、先进性,我市诚邀德国慕尼黑大学、同济大学的一流设计人才担纲,借助他们睿智的头脑,用崭新的理念、大气的手笔,中西合璧,相互融合,完成了从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的一揽子规划文本,夯实了规划立城的基础。通过确立规划立城的理念,上虞城市规划已经能够承担起今后数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重任。

规划立城,决不是纸上谈兵。透过规划立城的背后,“十五”时期,在城市建设中,愈来愈多的上虞人已经真切地体味到其中所寓含的“以人为本”思想和滨江生态型的独特品位。城市定位决定城市发展方向。“九五”时期,我市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是建设有江滨特色的交通枢纽型现代化新兴城市。如果说交通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骨架,那么“十五”的生态型则是城市发展的内核。可以说,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经济环境及至社会环境的优劣与否,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又直接影响城市主体——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确立滨江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方向,不仅仅是要抓好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更要切实抓好包括市容卫生、控制污染源、建设百里清水河道乃至城市水利、防洪度汛等,冲破着眼于自然山水的思维定势,把生态型发展的触角延伸到关乎市民心情愉悦、身心健康等诸多方向,这是“十五”时期我市城市建设中的一次创新和突破,更是城市建设趋于理性发展的一大进步。

通过规划立城,上虞整个城市正在变大、变高、更靓。无论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还是城市景观、亮化工程,都深深打上了滨江生态型的标签。独特的造型、绰约的风姿、推窗见绿的感官,共同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充分展示了新世纪上虞现代化城市的滨江风貌,营造出个性鲜明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了上虞城市的竞争力。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与日俱增。但这决不是简单的造高造大,而是有序的拓展和延伸。到2004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8.2平方公里,城区道路面积304.6公里,道路总长度176.85公里,下水道长度229.94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7.02%,绿地面积604.8公顷,人均绿地面积9.82平方米,今年我市还将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

坚持规划立城,不仅带来了城区的热闹繁华,而且使城市建筑风格、住宅建设品位得到了有效提升。“十五”时期,有一个细节显得尤为珍贵:无论是建筑造型、建筑立面和色彩,还是路、街、桥、灯,都已纳入精心论证、细心设计和管理的城市建设范畴。绿城、高丰、新世纪、广济苑等一批设计新颖、环境优美的高品位住宅小区得以相继涌现,近五年间,城区商品房预售面积为156.80万平方米。城市的内在素质特别是环境卫生又有新的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水质合格率、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并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验收。

“十五”时期,上虞城市建设亮点多多,新景凸现。特别是通过实施城防二、三期工程建设,向广大市民馈赠了一条集城市防洪与景观美化于一体的亲水型绿色文化长廊。夜晚,华灯齐放,整个景观带更显温馨可人,此举为把城市建设从“龙山时代”推向“曹娥江时代”产生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